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深度聚焦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新闻分析:美国缘何不择手段妖魔化“中国制造”

  某些中国产品存在卫生隐患或质量问题,这不是大新闻,国内媒体也时常有所报道。但美国媒体近来连篇累牍的报道,似乎是别有用心。用一些分析人士的话说,在中美贸易摩擦有加剧趋势的背景下,一些美国人正以中国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为突破口,将质量问题无限夸大,进而达到妖魔化“中国制造”的企图。

  媒体报道“排山倒海”

  目前,美国媒体报道的中国“肇事”产品可谓琳琅满目:有毒宠物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轮胎……现在则又集中在水产品上。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日前称,将暂停从中国进口鲶鱼、巴沙鱼、虾、鲮鱼和鳗鱼5种水产品,直到证明这些产品符合美国的安全标准为止。

  根据FDA的数据,今年以来,每月都有约200批中国的货物被美国拒收,是所有美国主要食品贸易来源国家中最多的。相比较而言,泰国遭拒的约为18批,意大利为35批。

  《华盛顿邮报》则报道,美国农业官员在过去的一年中,还查获了数百万磅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违禁禽类产品,其中一些产品还采取蒙混过关的手段,比如,包装箱上写着“干百合花”和“梅干片”等等。

  产品质量关乎消费者的健康,甚至人身安全。按照美国媒体的报道,一些黑心“中国制造”产品,确实在美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比如,来自中国的宠物食品——麦麸里面被非法添加了化学品三聚氰胺,导致许多美国宠物肾衰竭死亡。而中国有质量缺陷的轮胎,也导致了一起致命的交通事故。这些事件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美国媒体不断发表极有情绪化的言论。比如,美国《亚特兰大宪法报》一篇社论就说,没有一个国家能确保食品等产品的完全安全,“但有证据表明,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相比,中国的生产厂商更加疏忽大意、冷漠和缺乏职业道德”。

  由于一些肇事产品都是食品等人们日常必需品,接连不断的负面消息自然也会让美国人感到不安:我买到的中国产品是否合格。

  作为美国人这种担心心态的最极端例子:在犹他州,一健康食品公司日前更打出“无中国产”的招牌,称该公司生产的所有营养产品,都没有来自中国的原料。该公司老板戴维斯说,此举是针对近来频频被报道的中国产品含有毒物质新闻的反应,公司并希望以此大做广告进行推销。

  “中国制造”价廉物美,深受美国消费者喜欢。但目前一系列针对“中国制造”的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和制裁,事实上已对相关中国厂商造成了严重打击,也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声誉。研究中国的公关专家梅里尔·魏因格罗德甚至说,这一系列事件,正导致中国面临一场“公共关系噩梦”。

  有人乘机兴风作浪

  中美每年商品贸易额高达数千亿美元,某些商品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事实。但当前密集地对“中国制造”的指责也不乏夸大的成分。

  一般来讲,一国“发现”进口产品有质量问题,大致有三种原因:一是产品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另一种则是两国质量标准存在差异;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利益集团乘机兴风作浪、混淆视听。

  中国质监局就表示,其实在去年中国输美食品中,被美国FDA退回的不合格产品比例不到1%,这一数字甚至低于同期中国拒收的美国食品比例。一些美国食品最近就被发现存在细菌超标、霉变和二氧化硫含量过高的问题。至于其他产品,美国制造的汽车或轮胎因质量问题被大规模召回也多次发生。

  此外,FDA日前宣布暂停进口5种中国水产品的做法,则有矫枉过正的因素在里面,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肇事厂家,而是制裁了所有此类中国产品,这种“连坐”政策并不符合国际惯例。就比如中国即使发现某种美国可乐有问题,但也不能因此禁止所有美国饮料进口。

  在中国轮胎风波中,问题也绝非单纯的质量问题那么简单。被控轮胎不合格的中国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表示,该公司与提出指控的美方FTS公司此前存在商业分歧,对方有利用诉讼横加指责、为自己谋利的嫌疑。此外,渲染中国轮胎质量问题,可能也有个别利益团体推动贸易保护主义之嫌——去年美国共销售轮胎3.07亿个,其中40%为进口,中国则是最大的出口国,出口美国3200万个轮胎。中国的出口肯定也影响了美国部分相关厂商的利益。

  《纽约时报》援引一名中国公司高层官员的话称,“中国轮胎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许多人都想掐住中国人的脖子。我认为你们应该彻底想想这个问题。所有美国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厂”。

  反华团体借题发难

  借质量问题对进口实施限制,是国际贸易中一种常见的贸易壁垒。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个别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也自然迅速上升为政治问题,一些人更趁机发难,开始妖魔化“中国制造”。这其中,有商家,比如将中策公司告上法庭的美国公司,也比如前面提到的贴“无中国产”标签的食品公司。但这种靠妖魔化语言来赚钱的做法,明显也有地域歧视的嫌疑——道理很简单,没有一个美国公司胆敢在广告上说:该产品“无XX州制造”,因为这肯定会掀起轩然大波并会被责以巨额罚款。

  除有利害关系的商家外,一些反华和反全球化团体也趁机发难。比如美国国内的反沃尔玛组织,就以此为由头开始在美国媒体上大做广告,称美国人在沃尔玛花的钱养肥了中国,沃尔玛的许多产品都来自中国,而许多中国产品都质量不合格。

  但语言最犀利也是最具政治杀伤力的,则无疑是一些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政治人士。围绕着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主张制裁中国的美国保守派议员找到了新的平台,开始纷纷发表谈话,要求对中国产品实施管制。上月26日,莱文、凯西等四名对华强硬派参议员致信布什总统,称一些中国公司漠视美国安全法律,联邦政府应该迅速采取管制行动。多次提出人民币法案的参议员舒默也对新闻界称,这一系列有关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报道,证实美国确实应该对进口采取更严格的管理。另一名民主党参议员理查德·德宾则夸张地说:“现在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即‘中国制造’标签在美国成了‘危险’的同义词。”

  对于这种高度雷同的批评中国声音,公关专家魏因格罗德就表示,这些言论离不开特定的政治背景,中国产品质量不过是一个由头,“它助长了一些反华团体的声音。下次再有参议员提出保护主义贸易条款时,将会得到更多的共鸣”。

  双管齐下破解危机

  实事求是地看,“中国制造”危机,一是确有部分中国产品质量不佳,国内监管也不够严格;二是部分人士的推波助澜甚至大力渲染,则将普通的质量问题转变为“贸易风暴”甚至“政治风暴”。因此,要破解这个问题,也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对中国来讲,应强化产品的安全监管,加大对肇事厂家和失职官员的惩处。一些美国专家指出,出现这种状况,在于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剧烈的转型期”,这种状况在100年前的美国也发生过。美国后来专门成立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全面加强了对相关产品的监管。美国的经验,或许对中国有所启迪。

  对于中国近来加强打击假冒伪劣的行为,美国媒体也予以高度评价。《纽约时报》就引用相关专家的话说,中国领导人已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不会让一部分坏的出口产品损害国家声誉”。

  另一方面,中美政府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将准确完整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这一点在美国尤其重要,比如在FDA暂停进口中国水产品这个问题上,许多美国官员和媒体都只讲中国产品有毒,而根本没提FDA的声明中的另一点:从上述水产品中检测出的非法添加剂含量非常少,接近于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水平,该局不会要求召回这些水产品,也不会建议消费者销毁或退回这些产品。

  在质量问题上,如果发现确定是厂家问题,那么涉及的中美厂家理应提高产品质量,接受处罚并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媒体则应客观报道,不能仅凭一面之辞,就夸大其事,造成消费者的误解;政界人士更不应借题发挥,对个别孤立现象大肆渲染,并上纲上线到两国整体贸易问题。但如果外方真的是故意“找茬”,中方也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