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无形
——记电磁脉冲防护专家、解放军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周璧华
新华网南京7月15日电 (黎云 施永才) 解放军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周璧华今年已经67岁了,按照解放军的服役条令,早已到了退休的年龄。鉴于她在电磁脉冲防护领域的突出贡献和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2007年,解放军理工大学又破格为她申请第3次延迟退休。
勇者无畏
就是在人们常说的“一瞬间”里,强电磁波像一只无形的手,猛力拍打着演示计算机,巨大的冲击波使屏幕剧烈地抖动,变黑,然后瘫痪……如果这台计算机里装满了国家和军队的核心机密,后果会很严重,兴许决定着一场战争的胜利,甚至是国家的存亡。
“除了传统的陆、海、空、天四大战争模式以外,被称为第五维空间的电磁空间,已经成为制约信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解放军理工大学校长张亚非说。
有效防护军用设施不受强电磁脉冲打击,打赢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信息战争,这就是周璧华教授的研究课题。
“如果把无形的电磁波比作有形的飞机炸弹,我们的工作就好比在建防空洞。”周璧华说,“可以说,没有电磁脉冲防护能力,战事未开已先败。”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周璧华在一次电子学实验中发现,她苦苦求得的一些重要数据经常丢失,甚至连线路的一些元器件也会被莫名其妙地击穿。经过多方查找原因,她断定是自然空间中的电磁波在作怪。
年轻的周璧华敏锐地觉察到,复杂的电磁环境正在走近和影响战争。上个世纪70年代,周璧华在国内着手研究并率先提出了电磁脉冲工程防护研究课题。
没有经费,没有设备,甚至没有人知道她在研究什么,周璧华开始与电磁脉冲这个“绝命杀手”结缘,这一做就是几十年。
“她是个敢去开挖冻土的人。”博士余同彬这样评价他的导师。这位后起之秀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留下来跟着周璧华做课题。
在余同彬看来,周璧华的前瞻性和研究成果,已经处于世界的前列,出国留学没有必要。
1993年,为了做好某重点国防工程的电磁脉冲防护工作,周璧华每天往返在山顶的通风洞口和山脚的宿营地,雨后路滑,她几次险些滚落山下。
“也正是这项实验的成功,奠定了我国电磁脉冲防护领域的理论基础。”当年跟随周璧华实验的理工大学仿真伪装系主任陈彬说。
这些年来,周璧华建立了国内一流的电磁脉冲实验室,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电磁脉冲防护专著。她的专著《电磁脉冲及其工程防护》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核电磁脉冲工程防护理论和技术的书籍,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