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7月19日电(记者王炤坤)审计署审计的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涉及56个中央部门,查出问题资金468.8亿元。到6月底,这些部门通过上缴财政、归还原资金渠道、调整会计账目等,已纠正问题金额358.7亿元,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制定、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249项。
人们习惯用“审计风暴”来形容对中央权威部门的依法审计。在“审计风暴”之下,无论国家部委、中直机关还是中央直属企业,其预算、会计、资金运用、投资决策包括福利分配越来越公开化、透明化,预算执行和资金运用也越来越注重效率,追求整体效益。有关部门对审计出的问题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整改速度越来越快,凸显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带有普遍性和深层体制性问题逐渐进入审计视野。这些问题有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有投资决策随意化,有垄断行业自利的“坚冰”,有条条单位福利“特区”等等。
一些经济体制转型期的顽症也逐步显露,成为大额“问题资金”产生的源头。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要啃的“硬骨头”。有关部门在不长的时间内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达249项,一方面显示有关部门正视问题、亡羊补牢、快速建章立制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也暴露出行政管理方面的漏洞实在不少!另一方面还表明,许多漏洞是应该也是可以通过制度设置予以防堵的。
正因为一些部门和行业管理上的疏漏,才有人在预算资金上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有的地方甚至挪用扶贫资金和救灾资金买小汽车、盖办公楼或吃喝挥霍,更有不法分子侵吞国家资产,违法犯罪,贪污腐败。
这些漏洞一部分是管理经验不足所致,还有的是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等方面改革滞后造成的。今年审计反映的问题,主要涉及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财政体制上的问题。每个部门都应当利用“审计风暴”的契机,着眼制度建设,深化体制改革,真正从源头上消灭“问题资金”和违规违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