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两年后,以兑换1美元计算,人民币升值超过五角钱,人民币汇率弹性也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改革给中国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带来深刻变化。
汇改以来,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呈现“一增一减”趋势,出口减缓,进口开始提速。根据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两年来中国出口增速不断下降,由2005年上半年出口增速32.7%,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7.6%,下降5个百分点;同时,进口增速逐渐提高,由两年前的增长14%,提高到18.2%,上升4.2个百分点。
不过,即便如此,中国贸易顺差规模继续扩大。数据显示,2005年上半年中国外贸顺差接近400亿美元,今年前六月,这一数字达到1125亿美元,是两年前的2.8倍。受其推动作用,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快速增长,由两年前的7110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3326亿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贸易顺差过大和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已成为影响中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日前发布的《2006中国国际收支报告》称,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一样,都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表现形式,顺差或逆差过大都会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国际收支顺差大部分来自于加工贸易,并且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同时,外商投资企业未分配及已分配未汇出利润等潜在对外负债数额较大。一旦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发生较大动荡,市场预期发生逆转,跨境资本集中大量流出,可能加剧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此外,持续较大顺差增加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中国国际收支自身仍存在潜在的风险因素。外汇持续大量净流入给国内注入大量资金,国内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加大货币调控操作的难度,将直接影响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这在影响物价长期稳定的同时,也容易使资金大量流向固定资产投资以及房地产、股市等,增加投资反弹和资产泡沫压力。
对此,中国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指出,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维持高规模,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内外原因,不能单靠汇率改革来承担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责任。
央行明确表示,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有一定的作用,但仅仅由汇率来承担调节国际收支的责任是不够的,要推动对外经贸、资源价格、外汇管理、劳动保障、环境补偿等制度改革,使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国际收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