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0月,中革军委代主席项英发布命令,任命何长工为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图片:本报资料照片
1933年10月17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改编红军学校的命令》,“以原有高级班上级班,改为红军大学校”,这一富有远见的决定,开创了人民军队办大学的先河,被毛泽东誉为“红埔军校”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由此诞生。
据南京政治学院军事历史学教授季云飞介绍,红军大学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最高学府,第一任校长是何长工。这位曾留学法国、在井冈山被毛泽东称为“长工师傅”的红军名将到任后,带领学员仅用3个月,就在瑞金西郊沙洲坝镇建起了被外界称作“山林军事学堂”的红军大学校园。
红军大学创建之初,专职教员仅有16名,设有高级指挥科、上级政治科、指挥科、参谋科、后勤科,附设教导队、高射队、测绘队。学员直接从红军中招收历经战火考验的师团级干部。
“在红大学习期间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子、板凳,石头就是板凳,自己的膝盖就是桌子,学文化没纸笔,就用木棍在铺平的沙子上写字。”一位老红军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除学习外,我们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打球、下棋……邓颖超大姐还给我们上‘生理卫生’课,使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土包子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红军大学的每个学员不论职务高低,都过着战士的生活。学员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进行操练和演习。面对蒋介石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在根据地物质十分匮乏的条件下,学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
季云飞教授介绍说,红军大学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坚持理论与实际并重,前方与后方结合。教学中,既采用苏联红军的军事和政治条例,也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出发,总结红军作战经验,教授学员如何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为紧密联系战斗实际,红军大学派学员到前线随部队参战,有时前线指挥军官牺牲了,就由红大学员暂时代理职务,直至接替者到任后再返校继续学习。尽管条件艰苦,但为更好地开展教学,红大坚持办了《革命与战争》、《红色战场》等刊物,经常刊登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红军高级将领的文章。从创建至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军大学共招收3期学员,培养了一批英才,如彭雪枫、宋任穷、程子华、韦国清、邓华、周子昆等,许多人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一代名将。
1934年10月,红军大学跟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1937年1月,红军大学迁入延安,成为后来赫赫有名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烽火硝烟铸铁骨,革命熔炉育英才。今天当我们将历史的镜头聚焦红军大学,似乎又感受到了当年红大学员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的满腔豪情,以及留给后人的乐观向上、团结友爱的求学精神。(南京政治学院张莹)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