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上的羊群(摄于车中) |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于草原。
——海子《九月》
晚上8时45分,我们到达突泉,内蒙古东北部兴安盟所属某县。
这一天,从晨光初霁到新月当空,我们一直在路上。
|
6时45分,我们出发了(摄于车中,摄影:东方网记者杨俊贤) |
上午6时45分,中国网络媒体内蒙行记者团兵分四路,分赴各地继续对内蒙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采访采风。我们与团友们挥手作别,告别呼和浩特,驱车向东北进发,接下来九天里,我们将经由兴安盟-呼伦贝尔,最终到达边城满洲里。五千里汽车纵行内蒙之旅正式上路。这将是一次大手笔,空前地域的省际“网络媒体行”,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内蒙,草原,车行,五千里,这些文字满足了我作为一个网络记者对于一次新闻采访活动的所有美丽想象。
14个小时,大巴奔袭一千公里,通畅无阻的内蒙古省际大通道两侧,连绵不绝的草原引我们走向远方。车窗如同一副美景图的画框,无止境的勾勒出精美的塞外风光图——蓝蓝的天空,茵茵的绿草、青色的山脉连为一体,远处牛羊成群,间或可见闪烁发光的草原海子,天高地阔。
我深爱着南方,但作为一个曾经游学西北学年的南方人我同样喜欢看北方荒凉壮野的风景。这是我从未领略过的风光。生长于江南,青山绿水;游学在兰州,穷山恶水。梦想中的大草原只从书本影视中领略,然这样的风光,不到达,不能真悟。
|
海子。草原上有水就有生命,蒙古人把水称为"海子"(摄于车中) |
草原之美,也并不当然的意味着富庶。从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直到锡林郭勒,视野中的草原除了“低”草“矮”树,没有其他种植物,除了“中国石油”加油站,也没有村庄和建筑。内蒙高原大漠风沙凌虐,沙漠化蔓延,有时会看见无数个大小不一的绿色小土包分布黄色的沙地上,很奇怪。同行的东北新闻网傅台老家在内蒙,他说,那是原来长草的地方抓地力强,土层没有被大风吹走,周边的部分则没有幸免,才成了这个模样。
直到进入赤峰市所属的巴林右旗科尔沁草原,才看到草地上终于出现了菜地,还可以偶尔看到有驴在耕地,内蒙新闻网的朋友说,驴在当地可是重要劳动力。了解后才知道,这一片草原曾经沙化严重,草原的重现归功于巴林右旗一个著名的“绿色沙漠工程研究所”,这是个民间自发的环保团队,一个叫做苗玉坤的东北汉子带着一群志愿者,用自己的资金和激情在实现着为草原治沙绿化的梦想。自1999年以来,这个组织带动了无数志愿者,在科尔沁沙地种下了50万棵树苗。这些树苗渐渐长大,成功存活的虽然少数,但却给草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草原生态得到良好的改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草地上居然可以种菜了。
来到内蒙,才知道内蒙的资源多么丰富,发展的潜力多么巨大。来到草原,才知道了那些“矮树”不只是简单的风景,明白了广阔的草原不是只有安宁详和,大草原的美丽“要营养”,沙化治理的伟业也还“在路上”。
在路上,忙着赶路,在路上的我们只是下车偶尔感受了那几乎不停的风,暂时没有进入草原的深入探寻。但是,千里之行,一路所见,已经可以广见闻、知世情,与从前读过的信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文人的梦想,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破万卷书”成了“精神包装”,“行万里路”变成了“游山玩水”。以此自省,希望自己在采访中学习,在行走中感悟,不让行万里路失去了其本来意义。
|
草原上的矮树(摄于车中) |
|
进入巴林右旗后,草原上的植物开始丰富起来(摄于车中) |
|
沙化的现象正在改观(摄于车中) |
|
下午6时30分,在路上,记者留影(摄影:东方网记者杨俊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