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据报道,经国务院有关部门对65个国务院部门及其主管社团进行初审,清理出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115项,建议撤销1701项,总撤销率为80.4%。
自2006年12月全国开展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以来,各省(区、市)项目平均撤销率超过90%,最高的达到99.1%。北京市撤销的项目可节省经费18亿余元,浙江省撤销项目减少经费5.5亿元。
这个清理和撤销,深得人心。
评比原本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竞争、推动工作的,何以不少评比活动沦为不受欢迎的事情?
关键是评比活动过多过滥,交叉重复。有些检查评比暗箱操作,弄虚作假,严重降低了评比达标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很多达标、评比活动让基层单位应接不暇。有的城市为迎接卫生检查,大街小巷关门闭户,甚至连公共厕所都不让用;有的基层单位为应付评比,接待任务非常繁重。据报道,有的乡镇最多时一个月接待了37个评比达标检查组。过多过滥的检查评比,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和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一些部门热衷于检查评比,有政绩驱动的原因。有的为了显示对某项工作的重视,又不愿意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动不动就搞检查评比,用简单的检查评比代替日常监管。有的评比活动是“上午来,下午走,中午一餐酒”,起不到考核、评价、激励作用。而有的地方和单位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成绩,便把评比表彰当政绩,为了捧上奖杯、登上奖台,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
更有甚者,一些机构组织评比的目的是为了捞钱。有些好企业好产品不想参与,可又不得不参加评比。不少差的企业倒是热情高涨,一方为追名,一方是逐利,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受害的不仅是企业、产品和市场,还有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据报道,中原一家白酒企业,一天接到来自部门、团体的6份优质产品评比通知,张口就要数千、数万元参评费。谁给的钱多,谁就得好名次。这种不公开、不公正的评比活动,为害市场秩序,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
清理和撤销伪劣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实属必要。而如何让保留下来的有益的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质量,又如何避免被撤销的不再改头换面、死灰复燃,还需建立长效机制,做切实的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理整顿活动开了好头,但仅仅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