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凌晨,“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的谣言无端生起,在风狂雨骤的湛江市乌石、北和、覃斗等地四处流窜,让本已充满恐慌的群众惊慌不已。湛江市地震局、湛江市气象局迅速反应,利用气象部门的手机短信应急服务平台,3个多小时发出280万条短信,澄清了真相,平息了谣言,稳定了人心。(8月13日《新京报》)
众所周知,灾难与恐慌是一对孪生姐妹,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来临时,谣言最容易伴随着恐慌不胫而走。从去年8月21日松花江上游支流牤牛河发生化工污染事故导致哈尔滨市民胡乱猜疑引发“水危机”,到同期出现在北京的“食用淡水鱼会引发霍乱”的不实传闻;从今年3月的“蕉癌”风波导致海南、广东香蕉价格暴跌,再到近日的湛江地震之说烟尘四起……这些空穴来风的谣言已摆脱了传统的传播模式,搭上了手机短信、电脑互联网等信息化列车,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杀伤力”更大。
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增强公共信息透明度,强化政府干预力,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使谣言止于公开、止于透明,便成了有关部门必须直面的一道命题,也考验着政府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智慧。常识告诉我们,政府部门在“关键时刻”发出权威声音,是对谣言最有力的终结。去年8月,针对社会上流传的“北京有霍乱流行,提醒别吃淡水鱼”手机短信,北京市卫生部门快速反应,群发100万条短信进行辟谣,迅速澄清了事实,稳定了公众情绪,即是明证。
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及时”还远远没有成为常态。关键时刻,一些部门主动发布信息的意识不强,对谣言的反应较为迟钝,出现了“失语”甚至“无语”的状况。如去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发生后,当地的报章鲜有报道,政府网站、环保部门网站也未在第一时间对公众予以说明。直到危机已经消弭,新华社发出通稿后,当地的媒体才有所反应。正是这种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不对称的状态,让哈市民众放大了水质污染的小道消息,引发了市民抢购饮用水等非理性行为的发生。前不久出现的“蕉癌”风波也是如此,事隔近两个月后,相关部门才站出来告诉大家“吃香蕉没事儿”,导致大量香蕉腐烂变质,蕉农损失惨重。
这次湛江地震谣言事件,再一次把把有关部门推上了风口浪尖。面对2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冲击的骇人场面,笔者有理由相信听信谣言进而传播谣言者当不在少数。在“谣言像长了翅膀似的”节骨眼上,广东省气象部门和地震部门不是犹豫不决,而是当即立断、联手出击,以每小时50万条的速度下发了280万条免费提醒短信,在短短的3个多小时内便迅速消除了群众的恐慌情绪,赢来了一片叫好之声。此举既让人看到了气象和地震部门灵敏应对突发事件的新作为,也显示了手机气象短信应急服务平台在灾害天气信息服务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280万条手机短信成功粉碎湛江地震谣言的新闻再次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在任何谣言面前,迅速、真实、权威的信息披露,乃是最有力的回击手段0大道消息”通畅无阻,“小道消息”才会销声匿迹。期待各级政府部门建立、健全谣言预警应急机制,充分发挥手机短信这种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的辟谣、释疑、澄清视听功效,“该出手时就出手”,使其成为终结谣言传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