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西藏独特的高原气候。
这里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
西藏各地气候千差万别,总的来说属于高原大陆季风气候,昼夜温差较大,但由于日照时间长,冬季并不寒冷,全区年平均温度在5.6—20℃之间。从地域上来说,西藏东南部较低地区气温高,气候较暖,年平均气温8℃;西部及北部草原和高山地带气温低而寒冷;海拔较高地区气温较低,平均气温在0℃以下。5月到10月份是西藏的最好季节。
与相同纬度的平原地区相较,西藏气温偏低,年温差小,但由于太阳辐射强烈,日出后地表升温快,即使在冬季,只要有阳光也会感到温和如春。又因空气稀薄,含水汽杂质少,热量散失快,降渐迅速,造成较大的日温差。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的年温差为18--20℃。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气温为10摄氏度以上,而夜间气温降至0℃以下。唐古拉山脉以北,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最热月平均气温亦在10℃以下,有时甚至会降雪。
西藏是中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多一倍或三分之一。
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西藏的空气稀薄。西藏高原这里每立方米空气中只含氧气约150─170克,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2%至65.4%
。冬季含氧量在70%以上,夏季含氧量在80%以上。
西藏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干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显,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至20%;从5月至9月,雨量则非常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藏东南和喜拉马雅山脉南麓地带呈南开口的人型地形,夏季降水量非常丰富,年总量约1,000毫米以上;而藏北的那曲以西及阿里高原,因离海洋较远,海拔又高,还受高山重重阻隔,降水量明显减少,年平均不足300毫米。
“高原夜雨”是西藏气候的又一特征,夜雨主要出现在雨季。夜雨的优越性很大,夜间下雨,温度降低,天气凉爽,可以减少农作物由于呼吸作用而消耗的养分。
西藏的冬春季节就是常说的“干季”,也叫“风季”。一般是从10月下旬到次年5月。在干(风)季里,全区降水量皆很少,常造成旱灾。冬季降雪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冬季(主要在11月至次年2月)暴风雪和雪后强降温是危害牧业生产的主要灾害,这在藏北更为严重。冬春(主要在2月至4月)的大风也是灾害性天气之一。
西藏复杂的地质地貌和多种多样的气候中蕴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西藏已经发现90多种矿种。有26个矿种探明了储量,其中11种的储量名列全国前五位。能源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发现较少,但水能、地热能以及太阳能、风能蕴藏量丰富,其中地热蕴藏量居全国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