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青藏公路84道班继续南行44公里,就到了位于沱沱河右岸的沱沱河沿。沱沱河沿海拔4533米,是青藏公路昆仑山口至唐古拉山口路段中海拔最低的地方,因此也是江源地区气候较好的地方。它北距昆仑山口259公里,南距唐古拉山口192公里,其间虽有不冻泉、五道梁、雁石坪、温泉、唐古拉等居民点,但规模都远不及沱沱河沿。因此,以沱沱河沿为中心,半径300公里的广阔高原上,唯有沱沱河沿是少数居民点中最大的,如果从长江源头顺流而下,它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万里长江第一镇了。
初到沱沱河沿,大家欣喜万分。因为沱沱河是我们考察的重点,它的源头是考察的最终目标,大家都激动地从车窗里伸出头来。
远看沱沱河岸边是一大片浅灰色和白色的房屋建筑群,十分整齐、醒目。沱沱河河谷宽阔,水面闪着银光,清澈的河水在一片片河心滩地之间散乱流淌,时而分岔,时而聚合。河上架设一座273米长的混凝土公路桥,桥旁铺设着输油管道,这是建成不久的格尔木~拉萨输油管。远方天际间是开心岭黄棕色的雄伟山岭,近处是绿色的草地、白色的羊群、黑色的牦牛,配着湛蓝的天空,浮动的流云……色调丰富而明亮,沱沱河沿在这般绮丽的天地景物环绕下,显得更加美丽。
汽车驶过沱沱河大桥,路旁依次出现水文站、商店、饭店、旅店、汽车站,后街还有邮局、小学、气象站、地质队、乡政府(当年是公社)办事机构、汽油站、兵站等。沱沱河沿共有居民300人左右,人虽少,可在地旷人稀的高原上,已是十分热闹之处了。商店门面不大,但货种齐全,汉族售货员也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话,还能叫出许多顾客的姓名,买卖双方相互打着招呼,格外亲切热情。他们还用牦牛把商品直接运到偏远牧区,被牧民称为“牦牛商店”。
由于沱沱河沿位置适中,气候相对较好,往来于格尔木、拉萨间的旅客多在此停歇。拂晓前,公路上一辆辆汽车鸣笛而去,灯光闪烁,异常喧闹。北去的,可当天翻越昆仑山口,到纳赤台过夜,有的甚至连夜赶到格尔木;南往的,当天翻过唐古拉山口赶到藏北重镇那曲,第二天可达拉萨。
我们要在沱沱河沿停留数日,以实现医生期望的:从对高原气候适应不全,到基本适应的生理演变过程。后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大部分同志在不知不觉中就大体适应了高原的缺氧环境。在此期间我们还访问了气象站、水文站,并到牧民帐篷里做客,从而加深了对青藏高原的认识。
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左右,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隆起体对地球大气层来说,就象一个屹立激流之中的“岛屿”。它破坏了大气环流的正常运动规律,使东亚甚至整个地球的天气和气候都受到制约和影响,因此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为了探测高原气候的奥秘,早在1956年国家就在沱沱河沿设立了气象站,进行地面、高空各种气象要素的探测和预报工作。现在沱沱河沿已成为高原气象观测中心,青藏公路线上的温泉、五道梁、楚玛尔河沿也设有气象观测站,这些气象站象“千里眼”、“顺风耳”,日夜不停地观测高原千变万化的天气状况,为研究高原气象提供各种数据,同时也向世界提供宝贵的高原气象资料。
高高隆起的大高原阻挡了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换,冬季,北方冷空气不能南袭,蒙古高原东北季风影响不到南亚,使那里冬季十分温暖;夏季,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受阻,暖湿气流不能北上新疆、甘肃等地,使我国西北变得十分干旱。
青藏大高原本身,由于海拔高、空气水份少、杂质少、能见度高,所以太阳幅射十分强烈。加上高原空气稀薄,空气质量比低海拔平原区小一半左右,相应地加热或冷却使气温的变化程度,也就比低海拔平原区大一倍左右。结果,青藏大高原夏季成了一个“热源”,属热低压区;冬季则是一个“冷源”,属冷高压区。这就对亚洲东南半壁的气压、气温、风、降雨等等产生一系列深刻影响。有关部门研究认为,我国东半部的冷暖、旱涝等天气现象的产生,与青藏高原的存在,两者之间确实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因此,研究青藏高原的气象及其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不仅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更具有与国计民生相关联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