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振兴战略攻克东北"计划堡垒"
2007年08月19日 09:41:5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长春8月19日电(记者褚晓亮、石庆伟、孙英威)国企改制覆盖面超过90%,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上百万下岗职工重新就业……这些数据对东北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国企过多产生的“东北现象”和因农民卖粮困难导致的“新东北现象”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长期计划经济影响导致的观念保守、“等靠要”思想浓厚又一度成为东北人的“标签”,这些问题被视为“计划堡垒”的主要特征。 如今,随着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深入实施,这些困扰东北发展的深层次难题正渐次破解。 告别“一股独大”:东北现象逐步淡出历史 来自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的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底,东北地区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已基本完成。黑龙江省完成改制企业3302户,占总数的96%;吉林省有3228户国企完成改制,改制面达到98%;辽宁省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中有85%以上实现了股份制改造。 近三年来,东北三省把国企改革作为加速振兴的突破口,纷纷提出要以攻坚的精神攻克国企改革难题。吉林省在2005年提出要在一年内完成816户重点国有企业改制攻坚,这一被很多人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却实现了。记者从吉林省国资委了解到,吉林省省属国有资本比重已由改制前的82.6%下降到目前的34.5%。 大规模的国企改制使东北的国有经济布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单一主体的经济成分如今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多元主体的混合所有制,民营经济开始在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勇表示,多元经济主体的格局使东北的经济具有了内生活力,如今,几乎听不到有人在谈“东北现象”了,“东北现象”正逐步淡出历史。 告别“卖粮难”:农业基地走出增收困局 黑龙江省依安县红星乡农民邢宝利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他家里靠种玉米,收入了2万多元,比上一年增收5000多元。 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东北三省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吉林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达到33%。 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得益于东北各省纷纷转换农业发展思路,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局限,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大力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业。黑龙江九三油脂、吉林大成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农产品加工业也成长为各省的支柱和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发展农牧业的积极性和整体增收。 倒退到十年前,粮食丰收反倒会成为东北农民的心病。而如今,东北的农民再也不用为“卖粮难”发愁了。 告别“等靠要”:观念再造重塑活力东北 沈阳市铁西区卫工街道的下岗职工张平多年赋闲在家,通过转变观念,如今52岁的他当上了社区保洁员。“现在每月有500多元的稳定收入,政府还发给养老保险补贴,日子会越来越好。”他告诉记者。 在东北地区,像张平这样的下岗职工已超过500万。如今,这部分人已普遍由当初的怨天尤人变为埋头创业,绝大部分实现了重新就业。 “过去一召开企业界座谈,听到最多的就是要钱要照顾,如今,更多听到的则是怎么干来克服困难。”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曹大卫告诉记者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进,一股浓厚的创业氛围出现在东北地区。以革新进取、埋头创业、勇于开拓为特点的“新东北人”群体正在形成,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强大原动力。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治贤认为,新东北人群体的逐渐形成,要比东北经济的变化更为重要,经过多年实践,东北干部群众的改革开放意识、自主创业意识和重商守信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这将推动东北振兴进一步提速。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记者褚晓亮 石庆伟 孙英威
编辑:
应之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