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在京举行的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建所50周年庆祝会暨“席泽宗星”命名仪式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刘晓群宣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席泽宗星”。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副秘书长曹效业分别向席泽宗颁发了小行星命名证书和轨道运行图。任继愈、吴文俊、柯俊、林甘泉、徐苹芳等哲学、科学、科学史、历史、考古界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仪式。
1957年1月1日,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前身——直属中国科学院领导的独立的“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成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由此揭开新的篇章。经50年发展,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作为中国唯一国家级多学科和综合性的科技史专门研究机构,共出版专著、学术文集4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获国家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近20项、部委科技成果奖和中国图书奖多项,并参与河南淅川、湖北随县编钟研究复原等实践活动。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提供的资料显示,该所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大型著作有《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华文化通志·科技典》、《中国物理学史大系》、“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史》、《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天文断代研究、《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等,即将完成的还有《中国数学史大系》、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和《新世纪科学史系列》等。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席泽宗是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创建者之一,1983~1988年任自然科学史所所长。他1955年发表论文《古新星新表》(1965年再次修订),被各国天体物理学研究者广泛引用;提出从史书中鉴别新星的7条标准和区别新星与超新星的两条标准,讨论了超新星的爆发频率,开实验天文学史先例;在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及与现代西方宇宙学的比较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科技史综合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席泽宗星”于1997年6月9日,即席泽宗70岁生日当天,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发现,是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第85472号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