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挺进能源投资大国行列的同时,中国“掠夺资源、新殖民主义论”也在国际社会甚嚣尘上。不过,这一说法昨日再度遭到了中国商务部的有力驳斥。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司长吴喜林表示,中国开展境外资源合作一贯遵循共赢原则。他同时透露,直接进口矿产品仍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利用境外资源的主要方式。
吴喜林是在参加商务部在线访谈时作出上述表态的。为了确保经济增长有充足的能源供应,中国正展开一系列“能源外交”。然而,这种“进取”的资源投资政策,也日益招致国际舆论的非议。由于容易触及“国家安全”,近年来中国能源商境外投资不断遭遇政治礁石。中国“境外寻能源无原则”等论调,也一度为中国的境外能源投资之路蒙上阴霾。
对此,吴喜林认为,其实中国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将为东道国带来至少三方面收益:中国境外资源投资,把东道国的潜在财富转化为现实财富;中国向东道国转让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增强了其自我发展的能力;中国在资源国实施资源性产品加工,增加东道国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有效平衡与东道国的双边贸易。“我们始终按照国际惯例,发挥中外双方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和市场互补”。
据吴喜林介绍,今年上半年,中信集团投资加拿大内森斯能源公司再收购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油田94.6%的权益,成为中国境外资源投资的经典案例。而开展境外资源合作,仍将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举措。(刘映花)
中亚能源战略框架:因合作而安全
如果说5月份的中哈石油管道全线通油,使中国首次实现了境外陆路输入石油的话,那么,10月20日在乌鲁木齐开幕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部长会议,在一定意义上进一步为中国与中亚各国搭起了一个共同实现能源安全的框架。
>>>>更多内容请关注时政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