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问题,关乎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事业成败和生死存亡。优良的作风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我们党形成、保持、发扬和发展了一系列优良作风,才能够始终以良好的形象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作风建设的实践性特点,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自觉践行党的优良作风。
实践性是作风建设的基本属性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重大贡献,而这种贡献的根基就在于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
党的作风和作风建设理论是在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总结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三大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作风建设理论。
党的作风和作风建设理论是在实践中保持和发扬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执政以后的经验教训,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并在实践中对党的作风建设不断进行新的研究探索,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党的作风建设理论。
党的作风和作风建设理论是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党的作风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在总结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
党的作风和作风建设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凝聚力。我们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优良作风和作风建设理论,为党的建设注入了活力,使党始终保持并发展着自身的先进性,成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党的作风和作风建设理论不仅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而且作风建设本身就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实践过程。可以说,实践性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属性。只有充分认识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性特点,自觉地在实践中坚持、发扬和发展党的优良作风,才能不断开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新境界。
实践锤炼是作风建设的根本途径
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其理想信念、党性修养和个人素质等的综合表现,最终的根源在于其世界观。人的世界观来源于实践、作用于实践,好的作风也是在实践中锤炼出来的。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途径是把作风建设融入到改革发展的实践中,用良好的作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并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进一步坚持、发扬和发展党的优良作风。
在实践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解决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和态度问题。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就要求党员干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拓宽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民主渠道,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领导带头是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
党的作风是通过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体现出来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其作风对党的作风、党的形象、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关系着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反映着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把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作为关键环节,通过抓领导带班子、抓本级带下级,形成抓作风建设的良性机制。
领导干部的作风主要体现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从总体上看,目前领导干部队伍的作风是好的,是符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要求的。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个别领导干部身上还存在一些突出的作风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抓紧治理,任其侵蚀党的肌体,就会损坏党群干群关系,干扰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进程。所以,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加强自身的党性锻炼,坚持、发扬和发展党的优良作风,努力做到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党风建设的重点来抓,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监督检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党内监督的一系列重大措施,通过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带动和促进党风政风民风进一步好转。(作者杨利民 中央纪委驻交通部纪检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