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我国养猪业亟待告别散养时代
2007年08月24日 15:02:0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当前,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价格拉动,生猪生产开始出现积极变化,能繁母猪存栏开始回升,市场价格有所回落。但猪肉价格的敏感性波动再次让人们看到了生猪产业发展模式的脆弱。 目前我国农村养猪散养仍占主导地位,占60%以上,我省占70%。专家指出,实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 散户养殖为主,埋下产业隐忧 据农业部最新消息,为恢复和发展生猪生产,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实行母猪饲养补贴、公猪良种补贴、养猪调出大县奖励、蓝耳病疫苗补贴、扶持生猪规模养殖、生猪政策性保险等措施后,国内各地生猪生产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母猪补栏数量增加,规模饲养加快发展,“生猪生产正处在恢复起步阶段。”农业部有关人士的评价也被最近几天消费市场猪肉价格的回落印证着。 虽然当前市场猪肉价格回落让人们舒了一口气,但人们追踪此次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时,不能不提及2005年下半年以来,长达十几个月的生猪价格持续低迷。“这种低迷直接导致养殖场、户严重亏损,众多散户退出养猪行业,原种场和扩繁场母猪饲养量大幅下降,从而成为此次猪肉价格上涨却因供求矛盾严重近期难以扭转的基本原因。”省畜牧局有关人士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价格波动怪圈每过几年便重演一次,根本原因在于我省与全国一样,养猪业以农户散养为主,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记者日前从全省生猪生产高层论坛上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养猪散养仍占主导地位,占60%以上,我省占70%,诸多散户随市场价格进退,其势如潮,产业波动在所难免。 更重要的是,因为散户占据产业主导角色,造成产品规格不一,质量控制难度大,加上品种杂乱,饲养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生产的猪肉产品质量没有竞争优势,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可以想象,在以散户为主的养猪业,在防疫方面难以实现使用新型高效的灭活苗、基因工程苗,不能及时进行疫病监测。 散户养殖的弊端,成为产业发展最大隐患。 有专家分析,散养猪业者(或农民)从“项目选择、原料购进、资源配置、良种引进、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组织协调”等各个环节都亲自承担主角,每一环节的错误或失误都可导致养猪生产亏损。加上知识结构的限制,传统养猪(场)户艰难地扮演着这一复杂的角色,使其在规模、质量、效率效益上跟不上时代步伐。 政策好风日甚,产业转机初现 为恢复养猪业到一个平稳的市场状态,国家出台具体“指导意见”,有关部门都拿出了相应举措。 尤其是来自中央的财政力量无疑给养猪业打了一剂“强心针”。目前,财政部已将11.4亿元能繁母猪中央补贴资金拨付各省。中央还安排了3亿元投资,对50余个生猪原种场、100多个扩繁场和40多个资源场进行扶持。此外,中央还安排了25亿元资金,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的粪污处理、猪舍标准化改造以及水电路、防疫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 中央财政支持直指养猪产业难关。从钱的终极投向看,政府希望引导养猪业到科学养殖、规模养殖的大道上来。 同时,我省也拿出相关措施,省财政厅相应制定了《河北省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享受补贴的对象为饲养能繁母猪的养殖者;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50元,补贴资金由各级财政负担。 同时,省财政厅还印发了《河北省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保费补贴范围,规定了能繁母猪保费补贴范围涵盖母猪饲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病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从长远看,政府的政策性引导不失为一次规范产业发展的机遇,一次集中力量把养猪业进行产业发展大转型的机遇。”我省专业人士认为,利用好这次机会,有望改变我省当前养猪业散户主导的格局。 正所谓,肉价低,农民赔不起;肉价高,城市低收入阶层又承受不起。猪肉价格10年间的跌宕起伏,就是在这“两难”间徘徊。 营造规模效应,需破相关瓶颈 在业内呼吁改变养猪业当前散养户当家的格局的同时,规模养殖被推向前台。 毋庸置疑,规模化发展是今后生猪产业的必然发展方向。就在2005年下半年开始,生猪市场价格由原来的每公斤7元至8元,下降到6元左右的时候,散户出现亏损。但一些大型养猪基地依托规模优势,实现了“市场虽滑坡,效益仍可观”。 仔细分析,其增效主要来源以下几个方面:仔猪实行自繁自育,每头生猪降低购买仔猪成本60元以上;购进的饲料原料量大、价格低,每头猪可减少饲养成本50元左右;销售的生猪质量好、数量多、价格高,与市场价相比每公斤高出0.4元以上,一头猪的销售差价就是40元。 几项相加,规模化养殖场与普通养殖户相比,饲养一头猪的效益多出150元,扣除规模化养殖场的人工、基建等成本,效益差也在100元左右。 但在市场出现波动,需要规模化力量来“削峰填谷”,保持市场稳定的时候,却因为势力相对较弱,并未达到预期。 那么,在经历了往年产业和市场的波动后,生猪养殖业为什么未能顺利实现从散养到规模养殖的转型呢? 有专家告诉记者,有关部门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大力推行生猪业转型,但受种种因素限制,进展甚为缓慢。这些限制因素主要有用地难、融资难、保险难等。 但实施规模化养殖是生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只有生猪产业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的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保证养殖效益和畜产品质量。 难题如何破解?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不妨引进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国家通过财政补贴的杠杆,既保证了供需平衡,又保护了农民和城市低收入阶层的利益。 在生猪供应发生波折的2007年,期盼“有形的手”再次在养殖业迈向现代化、规模化的道路上助一把力。 (记者 张许峰) 薛亮:养猪户信心会逐步恢复 猪肉价格也会渐趋合理 为奥运养猪秘建10基地 "奥运肉"不会成"天价肉" 湖北: 推广“150标准模式”养猪轻松又增收 新华时评:养猪怎堪被层层“扒皮割肉” 养猪业何时能打破暴涨暴跌的“怪圈” 盲目养猪风险巨大 生猪产业呼唤养猪新模式 >>>更多内容请关注时政频道<<<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