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人民日报特稿:“知恩图报”要“强制执行”?
2007年08月28日 08:06:0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湖北,受助大学生没有表达谢意,资助被取消;河南,慈善总会推出“道德协议”,要求受助者回捐。
让善行走得更远 邱炯 绘 日前,河南省南乐县刚刚考入大学的毛青(化名),在得到河南省慈善总会“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基金”时,接受并签订了一份“道德协议”。协议规定,毛青毕业后,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要回捐不少于受助数目的慈善资金。 今年,毛青以603分考入了郑州大学。父母双亡,跟随家境并不宽裕的姑姑生活的他,为了凑够学费,找到省慈善总会,希望能得到资助。 工作人员告诉毛青,省慈善总会今年和往年的助学活动不同,此次受助者需签订一份“道德协议”。协议要求受助方承诺,参加工作后,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要自愿回捐不少于受助的资金3000元。毛青毫不犹豫地签了。 与此同时,河南省鲁山县两名企业家出资220万,资助82名学生完成学业,这些学生也要签订协议,承诺每年汇报一次学业,毕业后3年内还清钱。 此事在当地引起争议。有人质疑,感恩之心要用协议来“强迫”,是否违背了慈善救助的原则? 河南省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杨德恭说,自从2001年省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助学”一直就是慈善事业中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学生受到资助后,并无任何感恩之心,对捐助方也无任何表示,这有时真的让捐助方很“受伤”。 一年前,省慈善总会开始酝酿和受助学生签订“道德协议”,以让受助学生学会感恩,并在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回报社会。今年8月18日,省慈善总会联合一企业共同设立“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基金”,5年注资100万元,用以帮助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在这次捐赠仪式上,省慈善总会明确要求,受助者需签订一份“道德协议”。 河南省慈善总会称,“道德协议”目前仅处于“建议签署”的阶段,将是协商式,而非强制式。杨德恭说:“是否履行协议只靠受捐者的道德和良心,省慈善总会一定会保证受助者的人格尊严,即使不回捐,也不会对受助者的资料进行公布,更不会诉诸法律。” 为了消除“道德协议”只是为了钱的误解,河南省慈善总会计划,在未来的“道德协议”中,增加一项新内容,如果受捐助者没能力回捐资金,可以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回捐”,如帮助孤寡老人,做义工等,即奉献劳务、爱心。 人民网武汉8月27日电(记者张志峰)湖北省襄樊市5名家庭贫困大学生接受慈善捐助后,一年多来未主动向捐助人表达过谢意,连一封信也没写。捐助者感到寒心,打算取消对其资助。 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和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金秋助学”活动。19位爱心人士和22名家庭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4年内向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该市总工会特意致信每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希望他们及时和捐助者写信联系,报告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 过去一年,约2/3的受助者没有给爱心人士写信,有的连电话都没主动打过,更没有表达过谢意和感恩。今年8月中旬“金秋助学”捐赠再次举行,一些爱心人士对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行为感到失望,表示不愿继续资助,改为资助其他家庭贫困学生。 经多方了解,部分受助学生之所以没有表示谢意,有的是因为接受资助后,心存自卑;有的因为学习成绩欠佳,不好意思说等。此事经传出后,社会各方议论纷起。23日该市总工会表示,正在积极协调,想办法继续资助那几名大学生,让其顺利完成学业。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曹树林
编辑:
吕卫星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