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总讲究“货真价实”,在超市里面,“货真”基本可以保障,但是否“价实”呢?最近,家乐福中国总部通报了一些内部腐败事件。其中,北京采购中心及7家门店生鲜处有关人员,已被移送司法机关。这段时间“家乐福受贿门”事件传得沸沸扬扬,隐藏很深的超市内部潜规则很有可能因此而被公开曝光。
但据家乐福的说法,此系“个人行为”。可是关于此事的反思难道就此戛然而止?更换人员就能杜绝类似事件的再发生?相信许多消费者心存疑问。消费者不是对家乐福不信任,而是在“超市乱收费”潜规则依旧泛滥的现实背景下,对家乐福能否独善其身表示谨慎的怀疑。实际上,诸如进货返利、新店开业赞助费、配送费、合同续签费等在内的收费项目,在超市内部多如牛毛。如果说此前超市收费始终被笼罩了一层神秘面纱的话,此次受贿门事件恰恰撕开了一个小小的裂口。
超市普遍较高的准入门槛和经营条件,已不是什么秘密,这使超市经营具备了一定的垄断性。作为主要供货商的中小企业,与超市相较地位的悬殊。供货商曾无数次努力,很多地方还相继成立了行业组织,希望实现“平等对话”。但在占据垄断地位的超市经营者面前,供货商很难求得公平。
在供货商与超市的较量中,买单的消费者不应该总是旁观者。大家有权要求知晓商品的价格构成。有鉴于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召集包括供货商、超市、消费者在内的各界人士进行听证,厘清超市收费项目的合理与否,促进超市收费的合理化与规范化。此外,还有必要予以法律上的支持。美国在1936年前后,也曾面对同样的问题,但随着《罗宾逊波特曼法案》的出台,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我们也能出台类似法律,同时辅之以完善的听证制度,那么超市经营者将很难再有索取贿赂的机会,又何必将解决问题的希望仅仅寄托于超市内部的“门店收权”与“自纠自查”? (赵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