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摄像头安装得越多越好吗?北京警方给出明确说法:“只要能够实现管理的目的即可,不能盲目贪多贪密。”
这个回答让人心安,引人思考。
安装摄像头,本意是为方便执法。然而,一些地方摄像头装了不少,治安却未见好转,许多摄像头甚至变成了“编外罚款机”、侵犯隐私的机器。究其原因,是某些执法机关患上了“摄像头依赖症”。
“摄像头依赖症”的表现之一,就是机器“到岗”,人缺勤。
当下,一些地方安装电子眼的积极性异常高涨,“三步一亭,五步一岗”,贪多求密,容易侵犯群众隐私不说,也颠倒了人与摄像头的主次,进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该检修的不检修,某地摄像头测出车辆的速度竟达到864公里/小时,和飞机一样快!某女士在大街遭劫后,去监管部门查看监控录像,却发现摄像头早已坏掉,变成了“睁眼瞎”;该盯住的没盯住,单位失了窃,调出摄像头录像一看,罪犯从容作案,就是没人去抓,摄像头孤军作战……
“摄像头依赖症”的表现之二,就是只顾处罚,忽视教育。
管理管理,要管也要理,管表现的是力度,理显示的是柔性,现代管理,对柔性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处罚法》也要求应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然而,一些交管部门只罚不教,把摄像头当做罚款机,有的将摄像头藏在树丛里,有的在司机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同一地点对其罚款上百次……管理变成处罚的结果是被管理者的对抗,一些地方出现了对付摄像头的种种武器:电子狗、反雷达测速器、防拍摄喷剂……警民之间玩起猫和老鼠的游戏,和谐执法的氛围受损害,安装摄像头的本意被歪曲。
其实,想治好“摄像头依赖症”也不难,管理者只需明白,在任何时候,人都是决定因素。小米加步枪,照样打胜仗。(范正伟 余仁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