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十七大代表风采录:陈保善——迎着“病毒”前行
2007年09月02日 11:59:42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华网南宁9月2日电(记者王勉)“每每想到罗汉果因病毒大幅度减产,农民那绝望而无助的眼神,我对植物抗病毒的研究就不能停。”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的真菌病毒学家陈保善说。 今年48岁的陈保善1982年毕业于广西农学院(现合并为广西大学)植保系,后又获得华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在回母校任教几年后,又被单位选派到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前往美国Roche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4年后到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在美国工作期间,陈保善在低毒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分子机理以及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等研究领域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1999年初,陈保善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病毒宿主因子的系统。这是病毒学研究最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当时在全世界只有几个高水平的实验室能够开展。 正当自己事业处在蒸蒸日上时,陈保善放弃了美国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再次回到母校广西大学任教。“党的教育使我认识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密不可分,一个共产党员的事业与国家的事业密不可分”。 同事彭好文说,陈保善全家回国之初就住在一套7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实验室是用腾出来的会议室改装的,办公室是原来的化学药品室,不时还可闻到一些化学药品味,3个月后实验室才添置了第一台冰箱。“尽管艰苦,想着将来有一天,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许能够造福父老乡亲,再苦也觉得甜。”陈保善说。 陈保善带领3名学生开始了他在国内的科学研究。经费有限,就请装修工人按图纸做实验台;没有光照培养箱,自己做个小架子,装上几支光管,再加上一台风扇吹风散热。陈保善从2001年开始,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承担了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农作物抗病新策略的专题研究。 广西天等县的指天椒是广西的“名牌”,年种植面积20余万亩,涉及千家万户农民利益。但是每到开花结果季节,指天椒病毒病发病率几乎百分之百。陈保善仔细考察了辣椒病害情况,随后,他要了半斤“天等1号”辣椒种子带回实验室着手研究。 “目前该项目进展良好,两项成果通过了鉴定并申报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陈保善说,“如果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其他农作物抗病毒也可借鉴,其意义无法估量。” 广西大学党委副书记燕柳斌说,陈保善回国后,在他的带领下,2000年拿到了微生物学博士授权,随后又建成了广西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几年来,陈保善所在实验室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18项,在植物病原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新型抗逆农作物种质创建和动物克隆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尽管科研任务很繁忙,陈保善一直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每学年给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5门基础和专业课程。他的博士生林海燕说:“导师要求我们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做学问。为了培养我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品格,他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很少在周末和节假日休息。” “三十年过去了,我从一名普通的壮乡学子,成长为一名肩担重任的科技工作者和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会加倍努力,在病毒学领域勇往直前。”陈保善说。 唐小平:把自己奉献给传染病防治事业 “医务人员本身就需要自我奉献,尤其从事传染病工作,既苦又累,而且风险大,奉献精神更是不可或缺。”17年前,唐小平研究生毕业来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工作,开始了与传染病抗争的事业追求。 李岳生:扎根洞庭送“瘟神” “洞庭湖的‘瘟神’不送走,我永远不会离开这里。”归国科学家、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李岳生34年痴心不改送“瘟神”,甘做洞庭血防人,用自己实际行动实践了当初的诺言。 1973年,21岁的李岳生从湖南医学院毕业后来到洞庭湖畔的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有女莫嫁血防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郎回家,还得帮他洗衣裳。”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洞庭湖乡,芦蒿遍地,钉螺横行,到处都是血吸虫窝子。 孙开林:白云深处举旗人 湖北省保康县尧治河村,海拔1700多米,曾是穷得出了名的特困村。近20年来,在村党委书记孙开林的带领下,修公路,开磷矿,建电站,办起了17家企业,去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5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李连成:一个能吃苦肯吃亏的农村致富带头人 “党员的先进性,要体现在带头干事、带头致富、带头吃亏上;当干部,只有吃亏吃苦的义务,没有特殊的权利”。 党的十七大代表、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党委书记李连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多年来,也正是凭着这股能吃苦、肯吃亏的精神,他带领村党委一班人,把西辛庄由一个当地有名的穷村乱村,建成了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全国文明村”。 十七大代表追踪:一位山村女教师的教育强国梦 “能一辈子当一名教师是我的梦想,上学是山区孩子们的梦想,我想用自己的梦想点燃孩子们的梦想。当他们梦想成真之日,也就是我们国家强盛之时。”为了这个梦想,小学女教师马宪华在中国东北偏远山区一呆就是11年。 马宪华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果树村小学唯一的一名教师。从她家到教室有33公里的山路,要翻过两座山,跨过五条河。11年来,马宪华几乎每天骑自行车两个多小时,风雨无阻地跋涉这条路上,艰难地接近自己的梦想。 兰晓珍:畲乡发展的“领头羊” “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必须要有加倍的决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江西省永丰县龙冈畲族乡党委书记兰晓珍5年多来,情系畲乡,带领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终于使畲乡落后的面貌得到改变。 龙冈畲族乡设立于2000年12月,是江西省7个少数民族乡之一。2001年12月,兰晓珍调任龙冈畲族乡乡长。为了尽快了解乡里的现状,在2002年一年时间里,兰晓珍把全乡144个村民小组220多个自然村跑了个遍。 十七大代表追踪:设计飞机的“拼命三娘”赵霞 “很多人叫我‘拼命三娘’。”47岁的赵霞笑着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在男性为主的航空技术领域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航空飞行器总体气动布局设计专业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副总设计师,并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 赵玉中:我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多地传给困难群体 “一个党员就是一盏灯。”安徽省巢湖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赵玉中说,作为一名普通的法律援助工作者,当选上党的十七大代表,我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与法律的阳光更多地传送给困难群体,在党和困难群体中间架起一座桥。 陈剑平:从“I”到“T”的科学人生 从一心一意专注科研到科研、行政并举,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剑平对自己人生轨迹的转变有着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从“I”到“T”的角色转换。他说:“‘I’意味着追求自‘我’,而‘T’是英文‘团队’(Team)的第一个字母,意味着带好团队,聚集和培养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以实现个人的价值为追求目标,是陈剑平多年来在科学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动力。1989年,陈剑平来到世界第一个农业研究所——英国洛桑实验站开展植物病毒学研究。短短8个月时间里,他不分昼夜研究植物病毒与真菌介体的内在关系。在观察了1万个真菌的超微切片后,他终于从100多个真菌孢子体内发现了植物病毒,解决了困扰世界30年的难题。作为国际菌传病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展,这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那年,陈剑平年仅27岁。 周海江:民企要兼具“红色品格”和“绿色品格” “民营企业既要树立产业报国、守法经营的‘红色品格’,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塑造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绿色品格’。”红豆集团总裁周海江说。 李斌:知识使我们工人更有力量 上海液压泵厂在设备、规模等方面与同行其他企业相比都没有优势,但近几年一个个大订单纷纷找上门来,只不过在签订商务合同时总会写上“由李斌负责”这一“特别条款”。 今年47岁的李斌,现在是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的总工艺师、液压泵厂数控工段长。他被人们称为“蓝领英雄”、“知识型、专家型工人”。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更多内容请关注时政频道<<<<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