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农村家庭子女升学宴请亲朋:宴席成募集学费手段
2007年09月07日 07:15:2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升学宴成公开募集学费的手段 近年来,在许多农村地区,子女考上大学后举办升学宴已经成为一个习俗,同时也是农村家庭筹集学费的一个主要来源。 湖北麻城市二中一位老师说,这两周内,他已经接到了8张请帖,都是学生举办升学宴邀请的,他都无一例外地推掉了。 “升学宴是一种公开募集学费的手段和礼尚往来的习俗,但只是解决燃眉之急,以后的‘人情债’对孩子和家庭来说,负担更重。” 对于像王浩这样父母至少有一方在外工作的农村家庭,有一定的人脉关系,升学宴上所收的礼钱在学费里占到了80%,甚至100%。 湖北襄樊市的展聪,现在武汉大学读大三,父母都是中学老师,她当年的升学宴上收到的礼金有1万多元,几乎是第一年学费的全部来源。 河南濮阳某县的谢三三,父母都为普通工人,负担较重,当年她升学宴上的礼金也收了1万多元,解决了她第一年的学费,甚至生活费。 而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父母都在家务农,升学宴筹集的资金就很有限,客人主要为有限的几个亲戚,升学宴席成本低但规模小,一般4到8桌,每桌成本在300元左右,按照血缘亲近,所收的礼金多少不一,每家平均礼钱为100元。最后收到的礼钱大致能占到学费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有的甚至更少,但对于他们来说,仍然不亚于雪中送炭。 麻城市中一镇的曹咏雪,父母在家务农,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他第一学年的费用总共1.2万元左右,当年升学宴上总共收了3000~4000元的礼钱,凑了三分之一的费用,相当于他家一年的收入。 林雨雪在武汉大学就读,其弟今年也考上了大学,家庭收入主要靠父母务农,林雨雪的学费主要还是靠国家助学贷款,他弟弟也准备贷款上学。 按照惯例,他弟弟今年也办了升学宴,亲戚邻居凑了5桌,请客的成本在1500元左右。没请客之前,弟弟的学费能凑个三四千元,请客后学费仍然不够,宴席收到的礼金仅占到其学费的四分之一。 助学贷款终归是有利息的 尽管升学宴所收的礼钱在大学学费中所占的比例不一,但很多家庭都将礼钱看成凑集大学学费的一个来源。在他们看来,举办升学宴一方面是喜庆,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筹集学费,尽管现在有了助学贷款,但那终归是有利息的,能少贷一点就少贷一点。 一些不想请客的家长也不得不举办升学宴,“不请不划算,大家都在请客送礼,你不请就只有亏本了。” 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但在农村,人们对大学生的期望仍然很高,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说法他们很难相信。“大学生挣大钱,月薪过万”,“大学生都坐办公室”,农村家庭还是认为上大学才能有出息,所以家里有大学生的父母借钱也比较容易,亲戚往往都比较慷慨,他们把大学生看成潜力股,不怕还不起债款,而且有的亲戚还有将来能沾点光的想法。 在林雨雪看来,通过升学宴筹集学费,如同助学贷款一样,是一种类似于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它让那些处于起点不公平地位的人有机会获得起码的参与投资和竞争的资本,这种提前消费是对社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人情债给学生带来巨大压力 在升学宴上,老王带着王浩给客人敬酒。每到一桌,客人恭维的话大多诸如“我们以后还要沾王浩的光呢”“王浩将来要是奔到了公安局局长,我们也光彩啊”“将来有出息了,别忘了你弟弟就行”之类,老王一边替儿子答应着,一边叫儿子给客人敬酒道谢。 这一过场,王浩用“痛苦”两字来形容,“你要听着还要点头答应,我现在‘八字还没一撇’,这不是无形中给我压力吗?这些人情债将来我怎么还啊?” 王浩说,事后,父亲就语重心长地跟他说,将来出息了,要帮帮堂哥、堂姐,他们家送了1000元的礼金,还有姨妈家、二姑家,这次送的礼金都比较重,他们的孩子都没怎么念过书,将来有机会帮他们找份工作…… 一方面抱着急于跳出农门、改变家庭贫穷面貌的强烈愿望,大学生成了一家人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由于教育投资过大,急于收回成本,大学生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 大学生胡雅认为,现在的教育投资短时间内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千辛万苦找到工作但收入不理想,不知道要用多少年才能把家里投资的钱挣回来,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 大学生周俊盘算了一番,估计工作4年后才能还清读书欠下的民间债务和助学贷款。他说,负债上学给自己和家庭的压力很大,常常瞻前顾后,想早点出来工作还债又想继续深造,内心总是矛盾的,很熬人。 刚从学校毕业,曹咏雪就面临着还清国家助学贷款和支付家里债务的双重压力。 在他上大学那年,其父母为学费犯难吐苦水时,经常听到亲朋好友这样劝说,“现在苦点值得,有钱难买儿成器’,将来他两三个月就能挣回来。” 去年10月,他在武汉一家日资企业当翻译,月工资1800元左右,要租房,要生活,这点收入仅仅能自给自足,难以有多余的钱顾及家里。这与父母和村里父老乡亲的高期望值形成很大落差。 毕业已经快两个月的娟子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家人们殷殷的期望和旁人不理解的眼光令她不堪重负。她感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宁愿在外漂泊也不愿回家,“家里都指望着我毕业出来挣大钱,可专科学历很难找到工作。” 当初,她考上一所技术学院后,家里就曾为她举办升学宴筹集学费。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甘晓帆 李润文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