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六招齐下搭建科技富民平台 撬动县域经济发展
2007年09月10日 21:22:3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和载体,是区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其发展水平一方面集中反映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强弱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程度,另一方面还是影响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快慢的主要原因,在国民经济整体结构中处于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县域经济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和成长发育过程。如今,县域经济的发展正处在由量的转到质的扩张的转变点,经济社会各领域都在发生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虽说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应看到,以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县域实体经济增长萎缩,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县、乡政府税源减少,依靠县域工业和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成效不很明显。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县域经济如何才能快速发展?“支点”是什么? 实践证明,科技是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杠杆,支点就是科技到位。 在当今时代,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与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合配套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机构、人员及经费渠道发生了变化,加之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把科技工作当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撬动杠杆来抓,立足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面向市场、面向农民、面向农村,积极索农村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新路子,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动、协会促动、网络推动、示范带动”的科技富民新平台,成为传统农业大县所要面临的新课题。 发展县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具体说来,搭建“科技富民强县”平台,发展县域经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 第三,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第四,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或者是非农产业。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原动力 现代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县域经济发展更需要科技这个原动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村经济,推动县域经济持发展,需要有大量的科技成果支持。只有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培育新的一批经济增长点,才能提高县域经济的科技含量、附加值、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借鉴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发展县域经济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构建鲜明特色的产业布局。要培育农村特色经济,必须适度协调统一规划、集中生产与独立经营之间的衔接,构建“大中、小灵活,立体型、循环性”的产业布局。 “大集中、小灵活”就是要打破以小的行政区块选择“特色”或“优势”的产业定位和家庭式、村庄式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传统路,按照一个省或一个区域的地理气候带,集中规划适合整个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建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产业基地;同时,允许不同区块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小产业、小品种。每个村、乡、县、市都应讲“特色”,都要有自己的“优势”,不能是“满天星星没月亮”。 “立体型、循环性”,就是要走出简单的以农、以地发展的传统路径,扩展要素的使用空间和产业链条;实行深度开发,循环用资源,提高生产要素的创造能力;强化产业间的联系、分化、互补、转化,推动产业向集群化和基地化发展;强化综合服务,做好配套加工和营销服务,走“种、养、加、销”结合,综合发展的新路。 第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也是市场条件下政府最重要的职责。 在这方面,县委、县政府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不但要制定一系列政策,保障和激励科技工作规范有序开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经济发展,还需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通过各级各部门逐步建立起来的科技工作例会制度和重大科技项目领导联系制度,提高科技在各项工作中的地位和基层领导班子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水平,明确科技工作的层级目标责任,使各级各部门的科技工作有目标、有任务、有动作、有实效。 同时,各级各部门要树立新“官”念,强化服务职能,实实在在为科技发展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把政府部门的服务性与企业个科技兴县的主体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宏观主导作用,整合全县资源,为广大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广泛服务。 第三,钱为科技投,才向科技聚。 要建设经济强县,必须跳出传统农业、粗放农业、数量农业的圈子,走农业产业化、产业工业化、工业科技化的路子,坚持科兴农不动摇。然而,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此,县委、县政府应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全社会的科技投入。其中,不但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善科技投入体系,还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拓宽科技融资渠道,金融部门向科技进步倾斜,并努力探索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等。 而人才是科技兴县、推动农村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进一步培养壮大农业技术推队伍。一是引进一批高技术人才。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完善县外联系专家人才库,聘请各级专家来县开展经常性技术指导。二是放活一批现有技术人员。积极探索市场化动作模式,鼓励县内各类农业技术人员兴办技术服务实体,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和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培训一批农村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重点抓好农村种植大户、回乡转业军人等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农村“土专家”、“田秀才”。 第四,坚持示范带动,充分发挥科技富民的“连锁”效应。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一方面盼望农业技术,渴望科技致富,但另一方面又基于过去的失败,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心理障碍,对新品种想种但不敢种、对农业新技术想用但不敢用。为此,我们注重发挥农村科技致富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用农民身边的典型以身示范,上好农业技术推广课。 第五,坚持协会促动,不断创新科技富民的服务体系。 为解决好大市场与小生产之间的矛盾,需解决好引进、推广新技术与农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为从事相似农产品生产的农民供一个相互交流和信息的平台,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依靠协会提高农民科学致富的本领。 第六,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按照“抓基层、打基础、强化村级、服务到户”的原则,不断完善各镇科技发展网络壮大科技服务队伍,形成塔顶是专家、科技人员,中间是“土专家”,塔底是广大农民的金字塔型推广体系,建立“镇有站、村有技术人员,组有示范户,户有明白人”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 今后,我们要以实施“科技富民”工程为契机,总结经验,创新思路,完善措施,不断开创农村技术推广的新局面,真正做到富于民。(厦门大学财政系傅昕欣)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