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新修订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该国家标准首次对校车的定义、分类、人数核定和安全保障措施等提出要求。此前的8月29日,我国首部校车安全标准《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和《专用小学生校车小学生座椅及固定件的技术要求》,也开始在相关网站公开征求意见。
校车安全正式写入公共政策,这为破解目前的校车乱局找到了着力点。长期以来,国内各大中城市的校车运营模式可谓五花八门,以北京为例,除了刚退出校车运营的公交车,现在还有学校自备校车,教育部门下属企业的校车,家政、咨询等公司经营的校车,以及大量私人经营的“地下校车”等。这些校车管理混乱,常常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成为流动的安全隐患。因此,对校车安全标准进行统一规范,这是政府弥补以前的“缺位”,为下一代负责、维护公共安全的必要之举。
不过,校车安全“门槛”提高引发的一些新问题也不可忽视。例如公交校车停运后,一些打工子弟学校陷入困境,北京育英学校二三百名小学生提出退学,北京京华希望打工子弟学校校长称,新学期全校学生少了一半。而对城市孩子而言,因为安全“门槛”提高,一是大量无法达标的校车退出运营,二是能够达标的校车因运营成本增加而提价,家长负担加重,由此,将导致更多孩子上学不便和“地下校车”市场愈加“繁荣”。
面对种种困境,显然不能再让校车退回到以前的混乱和低标准上,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目前校车完全市场化的现状,像重视公共交通一样重视校车,将统一的校车体系建设写入政府公共服务的目标。政府应该向校车提供补贴,提高校车硬件水平,帮助家长分担高昂的校车费用,并最终实现免费。教育部门应当承担起校车管理的主要职责,其他如交管、市政等部门应给予充分支持,同时让家长也有效参与到校车管理中来。
但是,对政府进一步介入校车问题,目前还有许多观念上的障碍。比如,教育部门认为,如果由它来做主解决校车,无异于提倡择校,有关官员甚至称,就近入学进一步落实后,校车将不会有太大市场。不过问题是,校车取消了,择校现象并不一定因此减少。况且,即使是就近入学,就不需要校车吗?北京就近入学的标准是学校周围半径3公里内,3公里是直线距离,实际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可能要远得多,最远将达五六公里以上,就算不考虑北京不尽如人意的步行环境,如此远的距离也不适宜步行。
财政部门认为,校车服务的是特定人群,不能纳入城市公共交通范畴,因此不宜列入政府公益性运营的补贴范围。“特定人群”是什么样的概念?北京有120万名中小学生,这些人中如果只有几百上千人使用校车,或许可以将其纳入不可享受政府补贴的“特定人群”,但是,据北京市教委去年的摸底统计,北京约有20多万名学生有校车的需求,这还不包括幼儿园的幼儿和打工子弟。这么庞大的人群,显然不应该是可以被公共财政忽视的“特定人群”。
在国际上,校车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公共福利,在欧美国家,校车是最大的公路公共交通系统。因此,即使从“国际惯例”的角度看校车问题,一些政府部门的“校车观”也显然是落伍的。这一现实需要尽快扭转,只有把儿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彻底解决好校车问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关心下一代”、“教育兴国”也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