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师
细节体现身份
金属围挡、蓝色电梯、兰花草般不规则的装饰条……面对一件艺术品,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理解,阿兰•博尼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任由观众去发现、联想、品味。在他眼中,或褒或贬都不在意,“来这里的人有所触动,有所发现,我心足矣。”
记者:您理想中的国家大剧院应该是什么形象和感觉,在设计过程中,您如何体现“中国大剧院”这一身份?
博尼:国家大剧院首先应该是一个欣赏和聆听音乐的地方,特别是古典和传统音乐。同时这里应该是个雍容典雅的地方,让人想到高品质的生活。我参与过世界上瑞士卢塞恩文化艺术中心等其他大剧院项目。它们有很多共同点,包括完美的音响效果、流畅的观众厅造型等。这些因素中国大剧院基本都具备了。在此基础上,除了整体现代风格,我希望通过细节给剧院定身份,也就是它的国籍,你看到的一系列颜色都是典型中国的,但它们是通过现代手法来体现的。
记者:不少国外设计师都在寻觅中国传统气质与前卫艺术间的契合点。
博尼:虽然我受到的教育是古典画派的,而我研究的是当代艺术,与我合作的建筑师也都是当代艺术风格的。我自然而然做的就是建筑中的绘画效果,属于当代艺术中对光影和色彩的探索。具体到中国国家大剧院这个项目,我不认为两者是冲突的,我继续做当代艺术,只是在一个典型中国的项目中。至于在传统和当代之间如何定义是评论家们的事,而我的出发点就是一次创作,仅此而已。
记者:任何艺术作品问世后都会面对截然不同的声音,您衡量自己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博尼:在我看来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每个个体在这个空间中的感受。如果这个空间的氛围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变化,或是神秘、或是惊诧、或是愉悦……总之是典型而强烈的,这已经是件让人高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