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行进在宁夏沙漠边缘,曾有的绝望心情已被希望替代。因为那满眼的绿色正在将沙漠逼得节节后退。
来自林业部门的数字印证了每一位见证生态变迁的人们的感受:宁夏全区已累计治理沙化土地47万公顷,沙化面积由上世纪70年代的165万公顷减少到118。3万公顷,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历史性性转变。
能够使危及人类的沙漠化呈逆转之势,宁夏人付出了艰辛与智慧。探究其中奥妙,其中有不少经验带给世人启示:
首先是坚持生态优先,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始终把改善生态状况作为防沙治沙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注重群众长远生计和沙区经济发展。宁夏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防沙与治沙、保护与利用、治理与致富相结合的原则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到远的工作思路,采取生物、工程、水利、农艺、移民搬迁等综合措施,实施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先后投资40多亿元,建成了宁夏扶贫扬黄等大型水利工程,新建沙漠绿洲20多万公顷,搬迁移民20多万人。2003年5月,宁夏率先在全国实施禁牧封育,进一步加快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工程建设,使林草植被较快恢复,草原生态得到改善。
其次是坚持政策驱动,推动防沙治沙健康发展。宁夏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坚持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允许继承转让”的政策长期不变,推行草原承包到户,进一步将拍卖、租赁、承包以及无偿划拨宜林沙荒地治理开发的使用年限放宽到30~50年,流动半流动沙地延长到70年,并且允许继承、转让和抵押。同时,在税收、信贷、贴息等方面实行优惠扶持政策,极大调动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参与治沙的积极性。
引导多主体参与,吸引多元化投资是宁夏防沙治沙的又一法宝。一批企业集团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开发,增强了防沙治沙的活力。宁夏美利纸业集团通过实施林纸一体化项目,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种植工业原料林1.33万公顷,为中卫市城区构建了一道新的绿色屏障。目前,宁夏全区治沙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企业有60多家,共投入资金近10亿元,开发治理沙荒地2万多公顷。个体造林治沙户14.7万户,共投入资金4.1亿元,造林4.32万公顷。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盐池县已组建联户入股的家庭农场300多户,通过种植中药材、乔灌木及经济林果等治理方式,形成了既能防沙治沙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的沙产业。
眼前一片绿,流洒多少汗。为了降伏沙魔,宁夏充分发挥科技在防沙治沙中的支撑作用,加快防沙治沙先进技术的创新和转化。“五带一体”固沙造林技术;“一水、二林、三田”的方法;在干旱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实行生物固沙造林技术;在平铺沙地重点保护中草药资源……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立地类型,采取封飞造结合、乔灌草结合、农林牧结合、旱治与水治结合、农牧民脱贫致富与生态条件改善结合的综合措施,加快治理速度,提高质量效益。
宁夏防沙治沙换来绿进沙退,这正是多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把防沙治沙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来抓所取得的善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