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 (记者 马钰 吴培春) 9月21日, 第三届网络媒体宁夏行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论坛”记者来到中华回乡文化园,参观了回族博物馆。秋天的阳光洒落在伊斯兰风格建筑群上,月牙、尖塔、圆拱顶、拱形门、阿拉伯纹饰,让人感觉好像到了伊斯兰的国度中,大片的纯白、圆顶上的金黄和阿拉伯装饰,让造访者的心纯净而尊贵。
回族先民———“蕃商胡贾”骑着骆驼、驾着海船从阿拉伯、波斯地区一路东行。驼背上的“褡裢皮囊”盛着甘甜的清水,他们手持“股形阿文錾花银秤斗”边走边做生意,他们的驼铃不只是含金量很高的金铃,那铃声中还应该有阿拉伯及波斯树胶在中土随风散发的芬香,集市上阿拉伯商人出售手工业产品叫卖声,还有阿拉伯、波斯能人与中土有识之士交流各自的天文历法、数学、化学、医学、文学、艺术等探讨之声。“蕃商胡贾”异域之风从中土大地吹过时,也引起了当时文人骚客的关注,“夜听驼铃识路赊,波斯老贾渡流沙”,“无数铃声摇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等诗句记录了回族先民初入中土的勤劳。
彪悍善战的大食兵协助唐王朝一举平定了“安史之乱”,开放、昌盛繁荣的唐帝国迷住了这些士兵,嘴上天天吵着要“回”去,但心里留恋着中原的荣华富贵,不肯离去。随后,“蕃商胡贾”在中土大唐人数急剧增加,“蕃坊”出现了,礼拜寺建起来了,伊斯兰教平缓进入中国。博物馆里陈列的镶珠八梭首饰盒、香料、玻璃器皿、药材等“舶来品”,讲述着“元时回回遍天下”的故事,伊本.白图泰与马可波罗记录着穆斯林在那个时期的历程。
“錾花四系铜扁壶”、“阿拉伯文桥耳带座黄铜炉”、“阿拉伯文景泰蓝瓶”等传世文物见证了回族日常生活;泥洼喔、排萧、口弦在演绎着这个民族多才多艺的才情;礼拜、赶集、回族饭馆等雕塑模型写真了回族的音容笑貌。
郑和七下西洋、大清官海瑞拍案定是非、马本斋率领骑兵大刀挥向日本鬼子、穆青采写《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这些回族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彰显着这个民族的聪明才智。
观瞻回族博物馆上千件海内外回族伊斯兰古迹资料与文献图书资料,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的文物会把这个民族的历史进程、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告诉你,你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国回族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伊斯兰文明进程、中国回族的形成与独特的文化习俗、回族与时俱进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贡献、宁夏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变化等。
据回族博物馆的专家说,回族文物遗存下来的少,征集过程异常艰难。回族是一个讲求“速葬”、“土葬”的民族,墓葬中什么东西也没有,陪葬品很少,因此流传下来的不多;其次,清朝时期,随着民族自我觉醒的增强,回族起义增多,回族文化在这个时期也遭到了破坏;此外,因为回族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思潮的泛滥,使回族文物遭受到了破坏。该馆历时三年,征集收录了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为一体,寓教育于观赏性之中,数千件文物资料进行系列展示。
据了解,中华回乡文化园是酷爱伊斯兰文化的穆斯林与有识之士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创建的一处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景区;也是国内、区内唯一一处中国回族文化习俗的陈列展示场所,一处民办公助的文化产业实体。
园区一期工程占地三百亩,依照中国回族伊斯兰建筑的传统格局进行规划建设。在坐西面东的中轴线上建有照壁、团结广场、主体大门楼、圣洁广场、回族博物馆、民俗村;轴线南北两侧建有水塘、礼拜大殿、演艺厅、风味餐厅、购物街等多功能的参观接待服务设施。其建筑造型与装饰,借鉴伊斯兰优秀建筑的经典创作,是充满现代气息与古老传统的完美结合,突显了中国回族二元一体的伊斯兰文化风韵,成为回乡的标志性建筑。
参观的记者说道,宁夏建立回族风情园、回族博物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华回乡文化园把回族从历史到现状,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一一展现给了参观者,让大家通过这个窗口,可以深入地了解宁夏,了解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