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黄昏时的国家大剧院(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国家大剧院在京迎来首场试演。为了照顾低收入人群,大剧院特别设置了廉价站席,票价仅为10-20元。此举赢得了人们的喝彩,但也招来批评之声,有人认为卖站票有辱高雅艺术。(9月25日《重庆晚报》)
国家大剧院是否可以设置“廉价站席”暂且不论,只是将不应设置“廉价站席”的理由归结为“卖站票有辱高雅艺术”,则是打错了板子。
剧院设置廉价站席,古已有之。史料记载,宋代时杂剧比较繁荣,那时时兴的“东京”(开封)勾栏——因舞台前围有栏杆而得名,就是中国最早的营业性戏院。勾栏内设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观众厅)等,设置相当完备。表演的大类包括戏剧、曲艺、杂技、魔术等。勾栏集中的地方称“瓦子”。那时的勾栏瓦子,就已开始卖站票。随着戏剧的发展,中国的戏剧演出场所更名目繁多,戏园、戏场、戏院、戏台、戏楼等等,而其中较具规格的戏园,观众席就分了多个档次,除一二三等座外,还有特等座或头等座,也有相当数量的站票。
再说,在剧院设站席,也非我国独创,国外一些顶级剧院也卖站票,如著名的巴黎歌剧院,虽为国立,定位为公益文化事业,也一样出售顶楼、楼厅和楼下的近600个站位,用以优惠消费能力较低的学生。中国歌剧《秦始皇》今年初在美国演出,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面额为175美元的高价票一票难求,剧院后排的站票也被抢购一空。可见,国家大剧院设置“廉价站席”,在国际上也是有先例可循的。
其实,作为一种文化事业单位,也是需要考虑经营收益的。大剧院虽然是被国家批准为事业单位,享受财政补贴,但如果就因此认为大剧院没有经济压力则不够客观。一方面,政府虽给补贴,但补贴有限;另一方面,大剧院定位为事业单位,运行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大剧院消耗巨大,必然要考虑运行成本与收益。大剧院投入总投资近30亿,投入使用后每年的开支在7000万元左右。计算下来,平均门票低于1000元也会赔钱。将主力票价定在300元上下,既低于成本价,也低于目前京城动辄千元最少也380元、580元的演出票价。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剧院设置“廉价站席”,一可照顾低端消费,满足不同消费能力观众的需求;二可充分利用剧场空间,利于剧院良性运营;三可通过票价分流消费,避免文化场馆冷热不均。为高雅艺术而放弃市场规律运作,不考虑运营效益,政府补贴再多也是枉然,高雅艺术最终也必然会陷入生存困境。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是发达国家,国家投资建起来的大剧场,绝大多数定位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却仍然实行商业化运作,实行低端票价的原因。
因此,当前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不是大剧院该不该设置“廉价站席”,更不是设置“廉价站席”是否“有辱高雅艺术”,而是国家大剧院在实际经营运作,如何遵循市场规律,以确保能持续健康正常运营。更为关键的是,在当前老百姓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的背景下,大剧院门票票价究竟设定在怎样的一个合理价位上,以实现国家大剧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