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本问题都指向了体制改革。因此,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就是进一步推进全面配套的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这样的改革,当然也是焦点和难点。胡锦涛同志在今年“6.25”讲话中把这称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并且指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从理论上看,制度体制机制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力很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由可能到现实的中介桥梁。制度体制机制可以联结、整合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决定社会运动方向和社会发展的快慢。制度体制机制可以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和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从而降低人们之间的交易成本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减少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内耗,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合力,维持社会的健康运行和协调发展。制度体制机制可以规范和约束、激励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纳入到社会允许的范围内,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制度体制机制具有强制性,通过约束和激励功能规范人们行为的选择方向和选择空间,调节人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通过规定人们做什么不做什么、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什么行为会得到社会的奖励、什么行为会得到社会的惩罚,激励和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循社会规范。邓小平曾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无法使好人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从当前影响我国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来看,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造成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激发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现阶段,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这个“坚”,一是指改革的进程已进入全面配套的阶段。现阶段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健全完善宪法和法律、道德规范,也不是传统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体制等各项体制的修修补补,而是要适应社会转型的现实要求,实现从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的整体转型。也就是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着力完善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在内的整套制度体系。二是改革涉及的主体发展到社会高位群体了,包括改革者即党和政府,也包括享受改革成果最多的人群,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发展到权力和利益的再配置、再分配。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这场改革,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任重道远,关键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各项体制改革,为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建立健全一整套体制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落实新政绩观的体制机制。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根本转变旧的政绩观。现行干部考核任用机制和政绩观,必然导致政府官员的短期行为取向。近年来提出和落实新政绩观,GDP的指标有所弱化,但在实际工作中旧政绩观仍然在起作用。有的甚至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名义,搞“新政绩”,如向银行大量贷款来铺草坪、建绿地,地方财政负债累累,铺的却是严重浪费水资源的草坪。可见,只要权力结构、权力来源、权力制约等深层次体制问题没有配套解决,发展观、政绩观无论多么科学,实施起来都会走样变形。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关键问题是要形成能够有效影响和制约地方政府行为取向的内在权力结构。
其次,要建立健全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如果说,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技术大多数都是从经验积累得来的,那么,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技术就越来越依赖于科学了,是基于科学的技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技术则是基于科学的技术的广泛运用。技术进步对于经济效率提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技术进步主要是靠人力资本积累,需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不是外生的,是内生的,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制度和环境。如果科教兴国战略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没有相应的制度和环境作为保障,我们就不能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充分发挥人财物资源的作用。我们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就处于低位和弱势,就不能实现互利共赢。大力发展教育、科技,要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要求改革政治体制、法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一系列宏观和微观体制机制,首先就是要改掉行政化、官本位、等级制的体制。同时还要建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机制,如完善税制,实现从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趋利活动和行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为主线建立完善整套体制机制。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所有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社会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社会高位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利益分配不公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等方面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与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不相适应,尤其是社会管理体制严重滞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平正义。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也是系统工程。一要建立健全经济体制、机制,用完善的经济制度体系保障生产关系的平衡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和过程中控制和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实现生产者之间的和谐,维护合理的社会分配秩序。二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用完善的政治制度体系来保障社会权力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合理分配。三要建立和完善保障社会安全运行的公共管理体制,形成畅通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使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继续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保持社会系统的内部均衡性和外部的协调性,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效解决矛盾、化解冲突、规避灾难并且促进社会安定、安全、健康、有序的运行,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四要建立和完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机制,总体要求是坚持社会公正原则,形成兼顾不同群体利益的长效机制,包括建立健全利益诉求机制和引导机制,规范对话和社会协商机制,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使公民和利益群体有利益表达的机会、利益表达的地方、利益表达的渠道,引导他们以合法的形式和理性的态度解决利益矛盾,目标是保障社会群体在利益分配和占用公共资源的公平,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共担发展的代价,共享发展的成果,形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五要建立和完善激发创造活力的动力机制,包括创新科技体制以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急速流动和分化,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利益博弈现象已经出现,对深层次改革的看法差异比较大。正如鲁迅先生曾说“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 (《而已集?小杂感》,《鲁迅全集》三卷第397页)。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改革难度大、风险大,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求真务实。这就是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贾建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