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专题文章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黏合剂

  正如修建一座大楼需要钢筋、水泥和混凝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黏合剂,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央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时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有其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什么是“文化”?在中国的文字学中,“文”指线条的交错,象征万物互相融合。“化”字则是“人”和“七”的会义,即回首从人,意为引导人从善。“文化”的本义就是“物纵横而无亥,引导人从善”。“文化”的基本含义是文以化成,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即以文来化自然和人自己,最终不断提高人类生存发展的境界。文化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人向善的。作家兼社会批评家龙应台曾经形象地说:“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什么是“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可以界定为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元素,体现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社会风尚、文化产品、制度体制等形式上,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追求人类和平、人际和睦、世间万物和谐共生是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是关于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中国与世界和谐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主要包括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共同的和谐社会理想、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平和包容的处世态度、通融和解的行为方式、安定健康的社会心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粘合剂。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准和精神境界,优化人文社会环境,理顺社会情绪,净化社会风气,化解社会矛盾。以和为贵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这种价值观倡导平和、祥和、谦和、温和、和睦、和蔼、和善、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外和顺、家和万事兴等理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用这种和谐文化可以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可以缓解人们压抑、不安、紧张、孤独、失望等不良情绪,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实现人自身和谐,并且在此基础上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正确导向和精神支撑。我们要形成共同的和谐社会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凝聚意志,聚合人气,整合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良好氛围。同时,塑造国民的性格、气质、精神和思维方式。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让全社会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和精神,形成共同的和谐社会理想,奉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等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首先要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个人修养的伦理道德思想源远流长,特别强调人们在人生态度上应该平和安详,达观乐天,心怀坦荡,俯仰无愧,强调个人行为适度、完美,强调人们心灵、气质的不断升华,其终极目的仍是要通过社会每个成员的自我修养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平衡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人自身和谐,即使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心态平和,人格健全,精神充实,情感丰富,能力和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今天,实现人自身和谐的道德价值观主要是良知、尊严、人格、自尊、自立、自强、自爱、通融、包容、礼让、和解、平和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和,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此提出了一系列规范,要求人们宽大为怀,推己以及人,和谐相处,社会安定有序,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用已故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形成欢乐、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使社会进入真、善、美的和平、幸福境地。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标志。今天,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道德价值观主要是平等团结、互相尊重、相互理解、诚信友爱、和而不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互惠互利、融洽相处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把天、地、人看作一个统一、平衡、和谐的整体,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道与人道一致,人对于自然应该“参赞化育”,“成物成己”,主张天人合一,人与天地同化,与万物共和,达到天、地、人和谐的至美境界。《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和”是天地万物共同遵守的原则和最好的存在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中,天地万物才能各就其位、繁茂地生长。只有遵循“道”即规律,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才能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大同世界”,倡导“协和万邦”、“民族和亲”、“亲仁善邻”、“礼尚往来”等,有助于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样变化,都是人们修身养性、保持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基本教养科目和道德实践准则。当然,这些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是在自然经济社会为维系封建专制主义的所谓和谐社会而倡导的,有其历史局限性。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把这些精华与当代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结合起来。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即中国社会正在走出传统社会,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思想理论和价值取向都必须相应地发生变革。今天我们必须把民主法治精神和科学精神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致力于民主法制和各种制度、体制、机制建设,使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有章可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规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使人们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还要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社会活力,使社会在安定有序的同时更加充满创造活力。(贾建芳)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