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特稿:百姓感受十六大以来大事——"做梦也想不到"
2007年10月13日 23:05:3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实现了”——百姓感受十六大以来大事 新华社记者 新华网北京10月13日电 10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党的十六大以来大事记》。对这个大事记记录的这些大事,老百姓更是有着切身的感受,他们的经历、故事、慨叹,是对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生动诠释。 农民工邓良军:咱们孩子没输在起跑线上 大事:2007年8月31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讲话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资料图片:2007年9月1日,北京中关村三小四年级10班的学生在开学当日温习功课。当日,北京市近120万中小学生迎来新学年。新学期开始,在北京市城八区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具有本市户籍的学生将免交杂费,城八区内农村户籍的学生还同时免交教科书费。由于此前北京市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已执行免收杂费的规定,北京市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全免,惠及学生的总数接近90万人。新华社记者陈建力 摄 39岁的邓良军在成都干收荒匠已经12年了,每天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吆喝着收废品。虽然辛苦,但今年他最担心的两个孩子的升学问题都如愿得到了解决:12岁的小儿子到成都名校树德实验中学读初一,16岁的大女儿也到成都读了中专。 邓良军是四川德阳中江县李都镇人,儿子女儿原来都在老家的学校读书。他欣慰地说:“能把农村老家的孩子接到成都这个大城市来读书,和城里孩子一起受教育,这在5年前做梦都不敢想。要说我们这些农民工最高兴的大事,就是咱们孩子没输在起跑线上。”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在成都,城乡统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绝非仅仅是农民身份的转变,更在于让城乡居民共享城市的公共资源,包括教育资源。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陈国维教授对党中央高度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更深的感触:“我们学校贫困大学生占总数的20%,都可以获得国家贴息的助学贷款。前些日子,物价上涨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为了保证学生生活质量不受影响,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高校对学校食堂加大投入,确保饭菜质量不下降。仅我们学校就投入了40多万元。” 回想起自己十多年前上大学时的经历,陈国维教授唏嘘不已:从助学贷款到伙食补贴,确保受教育的权利不受贫富干扰;从就业指导到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到基层工作,争取学有所用,人尽其能。国家正在努力为大学生提供各项服务。(记者周俏春、秦亚洲报道) 青藏铁路像一条五彩哈达,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生活 大事:2006年7月1日 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一列火车驶过藏北错那湖边(2006年7月20日摄)。2006年7月1日,全程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开通。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来,实现了线路基础稳定、设备质量可靠、列车运行平稳。青藏铁路安然度过了全线开通运营以来的第一个夏、秋、冬、春,经受住了不同季节天气的考验。新华社记者觉果 摄 “我有了工作,解开了全家人的愁疙瘩。”藏族姑娘拉珍高中毕业后在家闲了三年,去年一家私企老板因看好青藏铁路通车后带来的“火车商机”,救活了她所在的拉萨市桑木村青达陶瓷厂,周边30多位村民成为这里的工人,拉珍被聘为营销部开票员。她数着新领的工资掩饰不住内心喜悦:“工人的月薪都在1500元以上,这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国家耗资300多亿元兴建的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为西藏人民铺就了一条“金光大道”。 草甸连天,白云舒卷;雪山耀辉,牛羊遍野。藏北风光“浓缩点”当雄县当曲卡镇的“白莲度假村”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远处是雪山,近处有河流,前面是青藏公路,背后是铁路大桥。”主人多吉兴奋地告诉记者,青藏铁路开通之初他便发现游客常常在这里流连忘返,今年夏天他投资1万多元搭起9顶帐篷开“牧家乐”,几个月下来为他带来6万多元的收入。 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扎诺介绍,去年全区有2.9万名农牧民参与了旅游经营服务,人均年收入5300多元,同比增长153%。今年参与旅游服务业的农牧民增至4万多人,估计收益将更为可观。 青藏铁路通车后,来青海旅游的外地人比起以前多了。很多外地的游客都是坐飞机到西宁,游览完塔尔寺、青海湖等景点后,再转乘火车到拉萨。 被誉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的青藏铁路,也扩大了西藏百姓的活动半径。随旅行团乘火车到内地游玩归来的赤来旺姆老人说:“以前总觉得重重大山阻隔着通往内地的道路,现在坐火车就像跨越门槛一样容易。青藏铁路像一条五彩哈达,给我们带来多姿多彩的生活。”(记者贾立君、叶超报道) “我们用无私和无畏战胜了那场灾难” 大事:2003年4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会议。4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考察,深入了解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情况…… 2003年8月16日上午,中国内地最后一批非典合并症患者结束了在北京地坛医院的治疗,康复出院回归社会。同日,北京地坛医院恢复了正常门诊、病房工作。上午9点30分,地坛医院举行了“告别非典,走向明天”欢送最后一批非典合并症患者的出院仪式。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北京“双解除”后,北京地坛医院成为全市唯一保留的非典定点医院。有20多位患有合并症的病人陆续转入地坛医院。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已全部康复出院。中新社资料图赵晶 摄 谈起4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易金泉的声音有些颤动:“我们用无私和无畏战胜了那场灾难。”那时他还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寒假刚过返回校园,整个城市被一种奇怪肺炎的疑云笼罩着。 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易金泉密切关注着非典疫情。他每天看新闻,印象最深的是电视上白衣天使们忘我的身影。那些为救治病人而牺牲的邓练贤、叶欣、范信德等,这些名字他一直记得,还记得曾为他们感动得掉过眼泪。 2003年3月的广州,是非典肆虐最猖狂的日子。他所在学院也出现有发烧的同学,陪同发烧学生去就诊成为他的常事。 4月10日至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广东考察;同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来到广东。易金泉和他的校友们对电视上那个经典画面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胡锦涛总书记“为一些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感到揪心”的感人话语和向医务工作人员的深情鞠躬;温家宝总理走上街头,和群众亲切握手。两位国家领导人甚至都没有戴口罩。 易金泉说,那时整个广东就像被赋予了某种特别的精神,此前人们对非典的恐惧开始消失。人们和平日一样上班下班,生产工作学习秩序开始恢复正常。 非典期间,温家宝总理视察广东时,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曾告诉总理:“这段时间仅广州地区就有200多名抗击非典一线医护人员申请入党,其中30人被批准火线入党。” 易金泉所在的大学也掀起了入党高潮,他本人当时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他还记得,那一年,广外开始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为了有机会照顾发烧的同学,很多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甚至有的班级一下就交来10多份申请。(记者郑天虹报道) 家庭档案看变化 大事:2003年8月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2007年8月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 上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新村一角(资料照片)。下图:沈阳铁西新区(2007年6月8日摄)。从诞生了数百个新中国第一、以装备制造业名闻天下的铁西工业区,到近3000户工业企业停产、半停产,13万职工下岗失业的困难地区,再到如今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商贸生活服务区,沈阳铁西区走出了一条依靠市场经济重振雄风的发展之路。6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命名沈阳市铁西新区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从而使铁西成为我国首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示范区”。铁西工业区的重新崛起,宣告国务院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走进沈阳市铁西区的孟宪成大爷家,客厅里两个小书柜格外引人注目。里面分上下两层整齐地摆放着40多本档案,每本都在封面标着分类。 孟大爷有记录的习惯,他在自己的家中设立了家庭档案,把几十年来家里的生活变化都写进了档案里。 沈阳的铁西区是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1905年就有了工业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建设,铁西成了国内最大的工业聚集区,当时沈阳市99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中有90家在这里落户。1968年,在沈阳高压开关厂工作的孟大爷结婚后,有了自己的房子,不过只是一处低矮阴暗的平房,孟大爷在这房子里一住就是18年。 1986年,国务院批准对铁西区实行总体改造,并作为全国唯一的区域性改造试点工程列入国家计划。2年后,孟大爷动迁住进了楼房。我们从大爷家档案中的照片看到,那幢楼房明显带有二十年前建筑的特点,仍有些简陋。 铁西区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尽管已经开始实施改造,但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它仍难以迅速摆脱其发展功能单一的制约,最严重时这里曾出现90%以上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13万产业工人下岗失业的状况。 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出台,使沈阳踏上了振兴发展之路。铁西区适时重新调整了发展规划,围绕建设中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中心的目标进行改造与发展:183户大中型企业开始从老城区陆续撤离,搬迁到其西部的沈阳经济开发区和细河经济区进行重新整合,一大批近乎“休克”的企业成功实现了体制转换、产业升级、结构优化。铁西老工业基地由此思路一转天地宽。 搬迁改造后,铁西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税收是搬迁前的2.6倍。2007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沈阳市“铁西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 现在,用“日新月异”形容铁西区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过去烟囱林立、浓烟滚滚的老工业区,现在已被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一块块整洁的绿地、一个个新型的住宅小区所取代,全区的绿化覆盖率已达到了37.5%。 孟大爷的生活随着铁西的改造与建设也越来越好了。现在,孟大爷住在一幢高层住宅的16层,每逢家里来了客人,孟大爷都要兴致勃勃地介绍自己的新家:“92平方米的房子,光客厅就有25平方米呢。” 如今,65岁的孟大爷退休在家了,可每天整理家庭档案还是他的大事。孟大爷说:“国家发展了,咱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看着这些档案,也是一种乐趣。”(记者于新超报道) “好消息接二连三,农民日子越过越舒坦” 大事:2003年1月7日至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3年3月2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资料图片:9月19日,贵州龙里县鸡场村菜农陈德华在政府帮扶下种植的菜田内收获辣椒。得益于中央和地方的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及农民致富观念的转变,2007年上半年贵州省农民现金收入增长迅速,人均收入达到1045元,实际增长13.8%,同比增长6.6个百分点,创近年来的新高。新华社记者杨俊江 摄 正在镇上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村妇女温连兰说起现在的日子,满足感溢出嘴角。她说:“这几年,有关农民的好消息接二连三,农民日子越过越舒坦。” 山东济阳县垛石镇43岁的农民温连兰从小没有离开过农村,全家六口人,夫妻俩加上两位老人,大女儿上职业学校,儿子上小学。她说,先是免了农业税,再是种地还能拿到各种补贴,这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她掰着手指头对记者说,现在可以拿到的补贴有:柴油补助、化肥补助、农机补助、良种补助等好几种,一亩地能补100多元,一年补两次,都直接打到存折上。 温连兰说:“这几年,我们农民最大的感受是,致富的门路广了,只要勤劳肯干,政策是越来越有利于农民!” 张江是河北省唐山迁安市的一位普通农民,日前在唐山市一所医院检查时,医生告诉他,他的妻子得了动脉夹层瘤,治好这个病至少需要10万元。张江向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筹集了12万元,把妻子的病治好了。其后,张江面临着巨大的还债困难。然而,令张江惊喜的是,因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地给他们报销了1.5万元的医药费,唐山市又给了他们9000元大病救助款。“说句土话,这些钱真的很解渴,它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张江说。 张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千万个受益者之一。据了解,河北省自2003年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随后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这项制度受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谈起党的富民政策,山西省浑源县裴村乡千哨移民新村农民李日荣也不胜感叹。51岁的李日荣2003年以前住在裴村乡一个名叫千哨村的偏远山村。他说:“当时的环境太破了。没有通往山外的路,住的是用木头搭的小平房,家里没有电,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上学费劲,老人得病不能医,小病扛成大病,大病扛不住就没救了。” 2003年当地政府实施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工程,在山外20公里的平川地建起了移民新村。李日荣和3000多名乡亲就这样搬出了他们祖辈居住的小山村。他说:“刚开始村民们还不情愿,但住上半年后,就没有一个人愿意回去了。” 让村民们转变思想的是新村便捷的生活。李日荣说:“村里路面铺上了水泥、地下挖建了下水道、每家通上了自来水,我们去了铺席烧锅就能生活。村里还建起了小学,孩子可以就近免费入学。看病有了合作医疗,村里还建了敬老院……”。 李日荣说:“现在乡亲们生活都好了,人均年收入能达到3000多元,是原来的五倍。我家现在每年收入也有2万元左右。” 李日荣说:“近几年国家对农民很重视,出台了那么多好政策,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记者张晓晶、晏国政、李俊义报道) 国事连着家事。一桩桩、一件件,当我们回首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光辉历程,人们不禁感叹: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都实现了! 新华社全文播发《党的十六大以来大事记》 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应新华通讯社的约请,编写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党的十六大以来大事记》。这个大事记集中记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前进道路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征途上迈出的坚实步伐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七大将推动十六大提出的中长期目标如期实现 12日在京闭幕的中共十六届七中全会的公报说,过去5年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朝着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召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创造了良好条件”。 “愿我们生活更美好”——十七大前听民声 “我们要清醒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6月25日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的这一论断,表明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普通群众究竟有哪些新的期待、新的梦想?十七大召开前夕,新华社驻各地记者采访了一些基层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梦想,了解他们的希冀和愿望。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基于两个趋向的重大判断,连续制定四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阶段:粮食连续三年增产,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农产品质量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始建立。 喜迎十七大:我国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国家大剧院试演引众人瞩目,北京国际音乐节掀音乐狂潮,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艺术节等将接踵而至……“十一”长假已过,文化美食仍不断“出笼”。各地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不断完善设施与服务,为群众准备丰盛的日常活动项目;自办文化大院等群众自发文化活动为基层文化生活增添不少亮色;文化共享工程为农民群众拓宽致富路,数字化放映让更多农民看上好电影,城乡群众共享优质文化资源。 奔向全面小康:科技创新的力量在凝聚 “我终于亲眼看到了梦中的布达拉宫、雪山和藏羚羊!”国庆长假结束,在北京中关村工作的庄帆难掩兴奋之情。庄帆是坐火车去拉萨的,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帮他圆了梦。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在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的地区铺设铁路,是世界性难题。经过广大建设者和科技工作者的奋力攻关,一道道世界性科技难题被攻克,几代中国人的愿望终于实现。 十六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重视下,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使我国的教育投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人民日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教育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义务教育的入学和普及水平达到新的高度。2006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3%,比2001年上升0.3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0%,比2001年提高8.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初步实现大众化,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比2001年增加12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2.0%,比2001年上升8.7个百分点。 人民日报:笑意写在农民脸上 “良种有补贴,种地不交税;看病能报销,上学不收费;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材。”山西省寿阳县百僧庄村农民李正华细数这几年的变化。他高兴地说,如今好政策越来越多,农民腰包越来越鼓,好日子越过越甜。老李生活的变迁,正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农民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夏粮实现连续四年增产。这标志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新农村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干部群众感受十六大以来生活变迁 9月13日是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卢南方老人的生日。当天中午,家人和亲戚专门为他祝寿。经历87年的风雨,卢南方感慨这几年他家的变化许多是破天荒的:“皇粮国税”说免就免了,种粮还有补贴;平头老百姓每月有2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农民看病可以报销;上初中的孙女学杂费也不用交了…… 卢南方的感慨,代表了许多普通群众的感受。 专家解读十六大以来大事记:辉煌的五年奋进的五年 10月8日播发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党的十六大以来大事记》,记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五年间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这些成就具体体现在哪?有着怎样的意义?新华社记者特邀权威专家对此进行点评。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