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港股直通车和QDII将“拉走”A股市场2000亿美元的资金,再加上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大盘蓝筹股的“海归”和巨额“小非”减持,A股市场资金充裕的局面是否会发生逆转呢?
申银万国研究员安昀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认为资金压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无论是整体经济还是二级市场,目前还看不到资金供给有衰竭的现象。市场对大型IPO不敏感
安昀认为,市场对于大规模融资不够敏感,密集的大型股IPO可能暂时改变市场的运行节奏,但不改变市场本身的运行趋势。部分稀缺而盈利能力又好的企业IPO,可能还会形成市场的新热点。
安昀根据已经披露的资料,整理估算了在未来6个月可能的“海归”。取它们在香港市场的最新收盘价,计算出可能的融资额在4000亿元左右,这对A股的资金面将形成不小的压力,但市场对于大规模融资的承受能力要远超过市场的预期。在牛市氛围依然浓重的情况下,密集的大型股IPO只能导致资金面短暂紧张,进而延缓市场上涨的节奏,但不会改变市场上涨的趋势。
安昀认为,部分A股稀缺而盈利能力又好的企业IPO,还可能会形成市场的新热点。在这些“海归”中不乏一些A股稀缺而盈利能力又好的企业,比如移动运营商龙头中国移动、中石油、中国神华、首都机场、上海复地等。天量“小非”未必离场
除了大盘股的IPO,资金面的第二个压力来自天量的“小非”解禁。对此,安昀认为,“可流通”不等于“肯流通”,并非所有企业的国有股东都想减持走人,在一些国家重点发展和意图增加控制力的行业中,大多数企业甚至还会被国有股东增持。另外,减持兑现的非流通股东未必会离场,在牛市的氛围下,更有可能通过二级市场把资金配置向更优质的企业,所以真正兑现离场的“小非”可能远远低于市场想象。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从8月1日至今,沪深两市共有123家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上遭遇了公司大股东的减持,其中,被控股股东减持的上市公司就达到了43家,其所占比重达到34.96%。进入四季度后,上市公司限售股份还将迎来新的解禁高潮。数据统计显示,四季度可流通的小非数量达到6000亿,其中10月单月为3000亿,市场将会面对新一轮“减持潮”的考验。资金供给依然充裕
安昀表示,目前还看不到资金供给有衰竭的现象。巨额的贸易顺差为整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流动性,而居民投资意识的觉醒、财富效应的传播和各类社会资金的踊跃参与,也为股票市场提供了充裕的资金。
安昀指出,从经济层面来看,流动性充裕的现象很难改变。根据申万预测,今年的贸易顺差总规模可能达到2800亿美元,而今年前8个月实现的贸易顺差是1620亿美元,所以9月到12月的四个月中,将总共实现顺差达1180亿美元,平均每月将实现300亿美元左右,这也为整体经济注入充裕的流动性。
价格决定资产配置,股市的巨大吸引力将促使这些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为一级和二级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而从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来看,社会投资意识的觉醒、财富效应的传播和购买力的膨胀所带来的源源不断的资金供给,并没有衰竭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