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政策累积效应放大 供大于求 楼价见顶信号强烈
2007年10月20日 10:50:33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政策累积效应放大 买盘转向卖盘,可能是市场自身力量所致,也有一系列政策出台累积效应的结果。 “只要流动性资金充裕,高房价就有支撑点。”茅于轼解释,总要有投资途径,负利率下很多人还认为楼市是个好选择。聂梅生分析,股市6000点后,财富效应会使更多资金流向股市,这对炒房资金是釜底抽薪。流动性过剩2007年成了调控关键点,而这也是耿明头疼所在:“银根紧缩实质上是在收紧投资者收益。” 16日,央行已向部分存款类金融机构发出通知,拟吸收部分非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的资金作为特种存款,继续回收流动资金。此前3天,央行还宣布今年第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而在今年已加息5次的情况下,再次加息预期依然强烈。 包括茅于轼、聂梅生等在内的专家对本报分析起国家宏观调控意图时均认为,流动性资金充裕背景下,调控地产仍主要是从源头上控制,紧缩银根回收流动性;此外,针对房价飞涨主要因地价飙升推动现象,调控矛头还将指向土地供应。 半个月前,央行将第二套房贷首付提至四成。国土资源部刚发布“39号令”,地产商买地不再允许分期付款,北京永泰房地产公司内部人士坦承,新政增加了地产商拿地的难度。范小冲也认为,这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很大。“直接后果是,需求急剧减少,投资需求被彻底压抑。”依据杨少锋的分析,仅就调控措施而言,难以从根本上一下子扭转格局,但重要的是调控已传递出了非常明确的信号:政府将控制房价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后续动作会更加严厉。 一面抑制了需求,另一面调控又在增加供给量。从8月开始,国土资源部严查土地违法事件、打击地方政府卖地冲动、处理闲置土地等动作频繁,可以预见,开发商囤地之后会出现大面积开发现象,市场供给量回暖。 事实上,悬在炒房者头上的利剑还不止一把:呼唤已久的物业税已经进入实战演练阶段,持有不动产的成本将继续加大。问题是,如果楼市在经历了多年买盘后,市场自身需要进入调整期时,随着卖盘的增加,宏观调控政策如何调整? 地产泡沫教训 历史或许不会重演,除了眼下的美国次级债风波,还有1997年的香港楼市可以让管理层担忧。10年前,香港地产泡沫破裂,投资者转眼变“负翁”。而现在,1997年前香港地产存在的多个特征正在被内地楼市重复。 1984年-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在1997年楼宇按揭利息高达8厘以上时,楼市仍然十分旺盛。香港楼市呈现出限地政策下地价疯涨、炒房者蜂拥而至、银行给楼市提供了大批贷款等特征。 “包括日本在内,地价奇高最终导致泡沫破裂。”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包宗华对本报称,“我们在控制土地上的政策也在紧缩。” 近两年,在炒房者追捧下,北京、深圳等地区的房价同比上涨均超过20%,2007年以来甚至超过了40%,已相当于香港房地产泡沫破裂前的水平。 中金公司最近一项对全国20个城市的361个楼盘研究表明,购房资金成本与房租的比、月供与房租比两个指标,已距香港在1997年时的2.5倍和2.2倍不远。 “香港恒生指数从1995年初的6967点猛升到1996年底的13203点,涨幅高达89.5%。”杨少锋认为,A股市场持续火爆,极容易让人联想到香港当年的“股地拉扯”现象。 上述多位接受本报采访的专家、地产商、投资者均非常肯定地称,内地楼市与香港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是宏观调控能力更强;但这并不代表不应引以为戒,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至少说明市场更接近调整期了。 有意思的是,建设部长汪光焘上周提出,要冷静分析地产泡沫。他认为,目前断言房价飙升会令低收入群体面临购房困难还为时过早。“如果现在房子没有销售了,上述结论还可以;但现在还有人买,上述结论就不好说了。”有人买归有人买,有多少人还敢买却是另一回事。 同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18日晚还表示,要调控房价:首先,要保证有效供给,对低收入人群提供足够的房源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其次,要利用各种宏观调控工具来调控房价。 如果更多更加严厉的宏观调控工具出台,楼市拐点只是时间问题。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
本报记者 公培佳 华 强 北京报道
编辑:
侯玮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