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遇长您先请侧身让己再行”、“借人物需明求经允诺借不难”……10月21日,当记者在区直机关第二幼儿园的墙上看到这些语句时颇感新奇。三五岁大的孩子,能理解并实践这些内容吗?记者采访后了解到,当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一个以幼儿礼仪为主题的研究课题,在该园开题。青少年礼仪缺失引起了教育者的重视,礼仪教育正在幼教阶段推广。
近年来,教育工作者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中小学生只“知书”而不“达礼”者多,青少年文明礼仪缺失严重。一些青少年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孝敬长辈,不懂礼让,讲话粗鲁、态度蛮横。而另一项调查结果让教育工作者心惊:不少刑事案件的起因缘于非常小的琐事,有的仅仅是因为对方没有说一句“对不起”而引起。
这个名为“礼仪、品格、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课题,是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组认为,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在2.5~6岁。这一阶段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使他们终生受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课题采取“6+1”(即6个成人与一个孩子)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带动大人,全面普及礼仪。
区直机关第二幼儿园副园长梁雪娜告诉记者,该园开展礼仪教育已有一段时间。教师将礼仪教育贯穿于各种情形之中,比方说,在滑滑梯时,教育幼儿要懂得互相谦让、排队守秩序;在父母送孩子上学时,教育幼儿要懂得感谢父母并和父母道别等等。她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孩子们变得有礼貌了。一些孩子回家后,能说出‘妈妈,麻烦您给我倒杯水好吗?’这样的话,让家长十分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