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南汇前景目标
2007年10月22日 18:52:2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十一五”规划 【区域规划布局】 “一核六区”的规划布局。 “一核”即以临港新城为核心区。依托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和综合区,充分发挥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功能。 “六区”即: 周康综合经济区。以周浦城区、康桥工业区、中国电信信息园、上海国际医学园为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和医疗产业。 祝桥临空经济区。以祝桥镇镇区、祝桥空港工业区、仓储物流区为主,重点发展仓储物流和出口加工产业。 六灶旅游休闲区。以主题公园为龙头,重点打造休闲旅游服务业。 惠南科教经济区。以惠南城区、惠南科教园区、南汇工业园区为主,重点发展装备配套、高 科技、生产者服务业。 航新商贸区。以航头镇镇区、新场古镇为主,重点发展专业市场为特色的商贸流通业,同时加快保护性开发古镇旅游业。 大团都市农业区。以现代农业园区和大团、老港部分地区为主。重点发展生态功能的都市农业区。 【产业布局】 “十一五”期间,南汇以产业区为载体,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形成“1+3+3+X”产业发展格局,“1”即临港新城产业区,规划用地109.5平方公里;第一个“3”即康桥工业区、上海国际医学园、南汇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分别为24.5平方公里、11.5平方公里和28平方公里;第二个“3”即祝桥空港工业区(5平方公里)、老港工业区(3平方公里)、航头大麦湾工业区,总用地规模8平方公里;“X”包括若干都市型工业园(6平方公里)和临港配套产业区(5平方公里)。 【构建“1860”城镇布局体系】 “1”即临港新城,为第一层次;“8”即惠南城区、周浦城区、祝桥、航头、六灶、新场、大团、老港8个新市镇,为第二层次;“60”即60个左右中心村,为第三层次。其中临港新城、惠南城区、周浦城区为重点城市化区域。 经济发展目标 2006年,南汇区主要经济指标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以上;财政收入增20%左右(9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20%以上(45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长20%左右(76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左右(6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400亿元);合同外资增长27%左右(11.6亿美元),其中临港地区2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增长25%左右(3.5亿美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8430元/人);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 [基础设施] 深化全区建设财力统筹机制,探索采用BT、BOT等方式创新财力融资。启动机场高速(A15)、两港大道前期工程,开工建设南团、下盐等公路,继续推进周祝、周邓、团南等公路建设。全面启动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开工建设20万吨污水升级扩建工程。完成45个村水网改造,改造乡村公路危桥20座。完成宣六港疏拓一期工程、咸塘港康桥段整治工程,开展大治河综合工程前期工作。推进“两个1000万”实事工程,年内竣工配套商品房120万平方米,力争2007年对所有动迁户给予现房安置。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结合优化调整。推进康桥工业区、南汇工业园区、国际医药园等重点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结构] 提高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产业在园区的比重。 优先发展物流产业为核心、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抓好上海车市、易初莲花等重大商贸流通业项目。推进临港物流园区建设,推动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加紧开展土地储备、动迁、镇保、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 发展都市型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加快建设3万亩设施粮田和3000亩设施等地建设。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行区试点,推进桃博园、台湾农业科技园、多利集团蔬菜基地建设。 [招商引资] 加大引进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总部经济和研发类企业。实现招商领域从二产向三产的拓展。积极开展“无地招商”,鼓励增资扩股、收购兼并等招商模式。加大招商工作力度,探索国别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形式,内外招商并进。继续提升“一门式”服务质量,进一步开展联合审批服务机制。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科教卫生] 加快临港科技示范区、上海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孵化基地建设,完成国际医学园国家级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立项申请。推进全区教育经费统筹和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加快惠南新建初中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推进区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工程。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和卫生镇村创建工作。加快卫生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文体] 完成第三期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任务,完成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程,完成3个镇文化中心建设。推进社区健身苑点建设,实行体育中心部分场馆的市场化经营运作。 [就业保障] 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强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双困”人员长效就业机制,加大农保基金的征缴力度,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拓展多种经营方式,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来源:
作者:
编辑:
吕卫星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