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业内人士:"文房四宝"申遗仅仅是一个光环(图)
2007年10月23日 07:17:00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随着书写工具的进步,墨和砚台逐渐被大众抛弃。如今,书法更多是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记者从皖南宣城、黄山市文化部门了解到,由浙江湖州、安徽宣城、四川夹江等地联合申报中国“文房四宝”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自今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有关申报材料编撰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业内人士认为,将“文房四宝”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仅仅是一个光环,如果没有人使用,保护将很难长久。 现状 “文房四宝”离我们渐远 “文房四宝”在我国的多个地区拥有品牌,其中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歙砚等闻名。“文房四宝”组成的中国式书写,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资料显示,笔的使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三千年前,墨就产生了,并与笔相提并论;纸的应用要晚于笔和墨,产生于东汉;砚产生于春秋时期,比纸的历史悠久。 随着计算机在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不仅墨和砚台逐渐被大众抛弃,笔在社会生活中的功用也在退化。“文房四宝”何以悄悄撤离我们的生活?安徽黄山学院艺术系余富均老师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文房四宝”昔日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以往,书法的实用性是主要的,如今,书法更多是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每星期设一堂写大字课;70年代,写大字改为描红;80年代,硬笔书法风靡中国。20多年过去,书法渐行渐远。日前,记者在皖南黄山市青少年宫书法培训班看到,约有100名青少年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书法。一些孩子家长告诉记者,“并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书法家,只是培养审美与兴趣。”记者与这些孩子交谈时,发现他们并没有真正从书法这一传统艺术中得到很多“享受”,更多是家长的一厢情愿。 在皖南一所中学,记者连续问几个中学生,他们说不全“文房四宝”。 保护 单是“申遗”远不够 “文房四宝”的传承任重道远。 据了解,“文房四宝”排名第一的湖笔,目前年产量65万支,其中一半供出口;红星宣纸,1/4产量出口。 更突出的问题是人才的“青黄不接”。湖笔的从业人数每年大约以8%到10%的比率递减,湖笔制作行业中最“年轻”的技师43岁,制墨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常少不了吸入碳颗粒,作坊工作条件艰苦,已经鲜有年轻人乐于从事制墨,“口传心授”的老艺人越来越少。安徽宣城市副市长夏月星分析说,“文房四宝”还面临着生产方式大多较落后、浪费大成本高、市场价格与价值不成比例等问题。 黄山市社联主席汪炜说,“提出为‘文房四宝’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是件大好事,‘申遗’对保护‘文房四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地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汪炜同时认为,“文房四宝”目前最需要的不只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权威认证”。 记者采访时,不少文化方面的专家指出,指望“文房四宝”像从前那样轰轰烈烈不现实,因为书写工具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文房四宝”不能只是少数精英坚守的国粹,在当今形势下,应当设法使其尽快回归大众的文化血脉。 绩溪县胡开文墨厂经理胡嘉明认为,提倡更多人“使用”是最有效保护徽墨的途径。“现实是很实际的,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仅仅是一个光环,如果没有人使用,保护很难长久。” 传承 需要社会形成合力 记者前不久在绩溪龙川景区看到,绩溪胡开文墨厂在景区停车场边新辟徽墨旅游商品店,成为这个景区旅游开发中的亮点。商家准备了与游客互动项目,让游客参与徽墨制作工艺,风景墨、个性墨、异形墨……游客在游览完龙川景区后,信步走入徽墨旅游商品店,在墨香弥散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房四宝”的保护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宣城市自2004年成功申报“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后,举办了文房四宝旅游文化节,成立了文房四宝行业协会,创办了《笔墨纸砚》杂志。目前,宣城市已拥有宣纸、宣笔、徽墨、歙砚生产企业40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 近期,宣城市政府对宣纸产业发展提出了四项计划:一是要在发展中研究、把握市场,制定适应市场的经营方略,要有长线战略、专营战略,加大宣传力度。二是政府要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运用现代企业运作方式规范管理“文房四宝”企业。三是使区域范围内的“文房四宝”企业形成竞争关系,通过竞争保证质量、谋求发展,对外要形成合力。四是要把宣纸产业链向旅游、文化产业延伸,做到社会、经济效益同步发展。 据了解,这个学期开学时,广东省在中小学开设了书法课。余富均认为,“让书法艺术重返课堂,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培养出多少书法大家。如能激起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同,对‘文房四宝’的保护和传承而言,‘善莫大焉’。”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