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这标志着我国迈出了对月探测的第一步。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太空探索的强烈渴望,在21世纪的今天,众多国家和组织都在加紧制订和实施相应的探月计划,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探月热潮。
10月24日,中国“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中国对月球进行探测的序幕。在不久前的9月14日,日本也成功发射了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号。与此同时,印度、德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国的探月器,也都计划于近几年发射。新的一轮“探月热”正在兴起。
人类开始真正了解月球,始于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的高山、环形山和平原。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火箭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才开始了近距离的探索月球之旅。1959年1月,苏联发射了探测器“月球1号”;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表面;随后从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国宇航员又5次登月。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枚探测器,美国也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但因耗资巨大,从1976年至上世纪80年代,月球探测曾一度处于低潮。最近10多年,月球的地位才被人类重新认识:月球上有大量可控核聚变的重要原料氦—3,可以满足几百年甚至近千年世界能源的需要;月球可为地球的科研提供超大尺度、超真空等极端环境;更重要的是,人类如果要到达火星或更远距离的太空,月球将是最好的中转基地。为此,不少国家都确定了各自的月球计划。
各国探月计划全面提速
2003年9月27日欧洲航天局成功发射了其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慧1号”,这也是21世纪人类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它于2004年11月15日顺利进入绕月轨道,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试验太阳电推力技术;二是对月球进行研究和绘图。“智慧1号”是世界第一个联合使用太阳能电推进系统和月球引力的空间探测器。该探测器装载了多光谱微型照相机、高分辨率的红外光谱仪和小型X射线光谱仪等遥感器,探测期间取得了大量成果,包括在月球北极发现了一个可以建立人类定居点的地方。2006年9月3日,处于寿命末期的“智慧1号”成功完成了它的最后一项使命——撞击月球表面预定位置。这轰动全球的一撞,在月球表面激起了大量的尘埃,观测这些尘埃有助于科学家对月球表面的化学成分、月球的起源和演化等进行深入研究。
今年,欧洲航天局公布了一项新的探月计划,即向月球发射机械钻探器,寻找源自地球早期的陨石。科学家认为,月球上的地质活动并不活跃,因此在其外壳表面下可能蕴藏着大量来自地球的陨石,时间可能追溯到38亿年前地球生命起源的时候。此外,欧洲航天局计划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同时完成月球基地建设。
中国发射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有五大工程目标: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此外,还有四大科学目标: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布和资源量;探测地月空间环境。此后,中国还计划在2012年前后发射1个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并携带月球车进行就位探测和月球车自动巡视勘测;在2017年前后发射1个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
在世界各航天强国推出自己的探月计划时,保守的英国人也坐不住了,打算在未来探月竞赛中夺得一席之地。英国将于2010年发射首枚月球探测器“月光”,其主要任务是从月球轨道器上首次向月球发射4个13.5千克的飞镖式探测器。这些探测器将深入月球地表以下2米处,用探测器中的仪器聆听“月震”和测量月球温度变化,分析月球的表面构成和地理活动,考察月球表面2米深范围内的地质活动和地表构成。如果“月光”计划成功,接着就实施“月耙”计划,即发射1个月球着陆器,仔细分析月球的尘土和岩石,并寻找水和有机物的痕迹,目的是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有猜测认为,月球上的大型深坑可能蕴含着有机分子,在月球两极附近探测到的氢元素可能是水,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借助“月光”探测器找到答案。如果英国的“月光”探测器顺利完成任务,则将是世界首批飞镖式探测器;假若其“月耙”计划获得成功,也将是欧洲的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并进行有史以来最为细致的月球表面数据研究。
此外,日本、德国、印度、美国和俄罗斯等国也都在加紧实施本国的探月计划,力求在这一轮探月热潮中不落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