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嫦娥一号使中国成为月球利益攸关方
2007年11月01日 13:24:4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月球是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从古至今, “嫦娥奔月”的神话一代一代传递着中国人对月球的向往。 10月24日,“嫦娥一号”带着国人的祝福,执行中国首次“探月”之旅。“嫦娥一号”的升空,使中国成为太空利益攸关方,成为拥有一定实力和地位的空间大国。 《环球》杂志 “探月”,深空探测第一步 月球探测是深空探测的第一步,是对太阳系探测的首选目标。“嫦娥一号”的发射飞行,是中国首次用航天器探测深空天体。 自上世纪60年代起,美、俄等国就致力于深空探测,其航天器已实现对火星、金星等太阳系行星的探测活动。而在“嫦娥”之前,限于各类条件限制,中国的各类航天器主要活动于地球静止轨道(距地球表面36000公里)以内,深空探测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起步于21世纪初,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16个重大专项之一。但实际上,为了解决脱离地球这个主要引力场再进入月球轨道的关键技术问题,中国已进行了近40年的跟踪研究和近10年的酝酿与严格论证。 2004年,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正式启动。经过3年的攻关与研制,目前“嫦娥工程”五大系统(即卫星探测系统、运载火箭系统、测控系统、发射场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已经通过各项考核验证。 中国的月球探测发展战略包括“探”、“登”、“驻”三大阶段,也就是不载人探月阶段、载人登月阶段和建立月球基地、进驻月球基地进行研究开发阶段。目前开展的探月工程,包括“嫦娥一号”的发射,属于“探”的阶段。 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将在地球轨道上经历3次调相轨道变轨,预计10月31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11月5日,“嫦娥一号”将进入月球轨道,经历3次近月制动后,进入127分钟工作轨道。11月下旬,它将传回第一张月球图像。此后,卫星将持续工作1年,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 在这一年时间里,“嫦娥”要完成的任务包括:获取全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环境。 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五号”的载人飞行,中国在航天领域已经有了许多里程碑。在新一轮的探月热潮中,中国完全的自主发射,令世界不可小觑。中国从此在对未来月球、太空领域的利用上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嫦娥”攸关多重利益 “嫦娥一号”的升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有着多重意义。 国防大学后装教研部军事科技教研室副主任李莉在接受《环球》杂志采访时表示:“近些年来形成的新一轮探月高潮,表面的原因是月球上潜在的能源价值,但实质上则是抢占军事和科技的制高点。” 她介绍说,月球可以提供许多能量“接力”的物质,比如太阳能(因为月球本身的空气十分稀薄,因此太阳能可以直接利用),比如氦3这种可长期使用的、清洁而安全的可控核聚变燃料(氦3在月球上的储量在100万吨到500万吨之间,而几十吨氦3即可维持地球一年的能量需求)。这种丰富的能源,对于能源逐渐枯竭的地球,当然十分重要。 不过,相对于能源价值,“嫦娥一号”的升空对国家安全来说具有更显著的意义。军事问题专家宋晓军告诉《环球》杂志记者:“21世纪是太空世纪。由于许多工作,包括对地球的矿藏、石油的发现,都是在太空中完成的。如果探月成功,甚至把太空作为一个研究太空的基地,那么也就等于抢占了制高点。另外,现在的太空还是一个无主地,原来只有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在太空研究上占主要地位,如果中国在月球上站稳脚跟,具备了一定的研究能力和自己的空间站,一旦将来在太空领域产生安全方面的隐患,就可能提前被发现。” 李莉也认为,如果在高科技上不占一席之地,国家安全就成为一种空谈。目前,美国计划在2018年再次载人登月;俄罗斯计划2015年前登月,2020年在月球建立一个永久基地;欧空局制定了在2020~2035年实现载人登月的“曙光计划”,并建立月球基地;日本也计划在未来20年建成无人月球基地。“各国都在往太空努力,谁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谁就可能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冲到前列,甚至国家在全球实力的排序也会被改写。” 在这一轮月球探测中,“嫦娥一号”的发射使中国处在了第一梯队,对未来月球的利用,或关于月球的新的协议的制订,中国都有席位,有发言的权利。李莉说:“月球的探测就像各国研究DNA一样,虽然中国只占了1%,但有了这1%,就有可能也有机会了解各国的进展。在这个领域我们就不至于落后或无知,这就是探月的好处。” 竞争与合作 “嫦娥一号”的发射,与“神舟五号”一样,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航天大国的地位。在各国新一轮的探月热潮中,中国面临更多的,是竞争还是合作呢? 李莉认为,对月球的空间竞赛实际上早就开始了。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如果中国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应对的方案,就会处于被动和落后的地位。从对月亮的探测,到一些国家对更远的太阳、火星和土星的探测,反映了人类在特定的生存需求下,向外拓展的必然,而不去选择这种必然就等于把自己抛在了时代的后面。 宋晓军表示,中国对探月的参与正是可以改变太空“军备竞赛”的力量。由于现在外太空领域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如果这个秩序不被打破,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太空冷战”或太空“军备竞赛”。中国在对月球探索的同时,也在谋求一种更为和谐、更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这样就有可能使月球上的能源和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成为人类共享的资源。 中国成为太空利益的攸关方,是一种和平的宣誓,“嫦娥”使中国在空间大国中争取到比较平等的权力和力量,对于空间的稳定和安全也是有利的。目前,中国正在呼吁与美国进行航天领域的合作,包括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合作。“嫦娥”使中国在这种呼吁中更有分量,也使空间合作更有可能。 经济推手 中国的探月工程不仅在航空、国家安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由于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大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从生产到发射,都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另外,在太空中进行的许多工作试验,都可以促进国内各产业的发展。现在各国对太空的研究已经发明,在太空中试验,可能会产生更好的种植品种。宋晓军给《环球》杂志记者举了个例子:“十七大表示2020年的小康要将中国的城市化从43%提高到55%,这表示用地非常紧张,也就要求提高单位的亩产。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外空试验发现比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更高产的品种,就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还有一些生物在外太空的情况下试验的话,可能会发现一些新的规律。这对于制药行业来说,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外太空的探索也能为高科技领域提供帮助。如果中国拥有自己的安全定位系统,那么许多高科技产品,就不再是组装别人的产品,而是可以进行自主研发拥有核心技术的产业了。 宋晓军认为,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以外,航天产业的先进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一个模范作用。它标志着中国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人才资金技术要求非常高的制造业,这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榜样。 探索宇宙是全世界的事业。“嫦娥一号”的升空,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标志中国从此要承担起对世界、对月球、对太空的责任。随着“嫦娥”正式奔月,中国人的目光也更多地投向身边之外的事物,能够“仰望星空”,继续探索和开拓。(记者 乐艳娜 刘华 实习记者王晓楠 苏蕾)
来源:
《环球》杂志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