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15时30分,宣讲十七大精神网络讲坛首场开讲,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韩庆祥做客新华网解读十七大精神,谈“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主持人]在十七大报告当中,创新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那么高,这么高频率的出现,显示出一种什么样的编排呢?
[韩庆祥]十七大报告我在读的过程当中,和你感受是一样的,一个是创新,一个是活力。我想从历史来谈谈这个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多年,应该说封建社会,我们的历史也在发展、也在进步。如何来分析呢?我从两方面来分析。一个是权利结构。一个是权利方式。
在封建社会,权利结构我概括为政治权利过大,而社会力量、经济力量微弱。按道理,一个社会结构里三大力量是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但是在封建传统社会,包括计划经济年代,政治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力量比较微弱。
比如计划经济年代,大政府、小社会,每个人都是单位的人,都是组织的人,都是社会的人,从摇篮到坟墓这一生,基本上我们的组织和单位给我们安排好了,上什么学,到哪里工作,拿多少工资,住什么房子,都是组织和单位安排好,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政府、小社会。经济是大政治、小经济。过去我们的经济是命令经济、审批经济、权利经济、行政经济,不管怎么来概括,一句话,权利在经济领域当中是干预产供销的,影响经济很多环节。从这里可以看出,也是政治权利过大。
第二,我用权利方式来分析封建社会。有什么样的权利机构,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权利方式。那样的权利结构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权利方式。我概括为四句话:权利至上、自上而下、逐级管制、缺乏制衡。正因为权利至上、自上而下,所以运作当中,主要功能就是管制、控制、约束。正因为权利至上、自上而下、逐级管制,对那种权利往往缺乏有效的制衡。
我讲这个是干什么呢?这种权利结构和权利方式的社会功能出来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有序,但是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和发展。在这个社会里,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是听话服从、克己复礼,而排除你的独立人格、独立个性、自主创新。鲁迅先生《狂人日记》里讲到一个观点,他睁大眼睛,把封建这本书读来读去,最后读出两个字:吃人。尽管我们不是完全同意鲁迅先生的这种观点,但某种意义上,他的这种概括评价有一定的合理性。
1919年“五四”运动干什么?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五四”运动高举的旗帜就是立国先立人。国家强大、民族振兴,要先把人立起来。我要遗憾的告诉网友,这个任务没有最终完成。但是“五四”运动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值得借鉴,立国先立人、立企先立人、立市先立人、立校先立人。在今天这个社会里,企业无人才则止。一个城市好不好,除了高楼大厦,大广场、大马路、大宾馆以外,还有走在大街上的人是不是感到精神焕发、心情舒畅,感到很快乐、很温馨。所以城市的本质也在人。
1978年,邓小平同志为什么在实事求是前面加四个字呢?解放思想是在总结中国历史,尤其是那个时期中国的历史教训而加上去的。加上这四个字,分量相当重。解放思想就是解放人,就是开发人。为什么把解放思想放在前面呢?因为在1957年到1977年的20年,尤其是“文革”十年,我们不但经济发展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同时思想非常僵化。
“两个凡是”就是思想僵化的表现。所以小平同志在这种情况下重重的加了四个字:解放思想。1978年邓小平加解放思想,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最大的特征是动员参与。当时我们树立三大动员:政策动员、思想动员、机制动员。邓小平理论很大程度上就是反映这个时期改革开放最大的特征。中国的社会一开始就是解决活力问题、创新问题,包括在今天,这个问题我们依然存在。不过在活力的基础之上加了和谐,把活力和和谐统一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