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假日改革专家称,新的放假草案已出炉,就是取消明年“五一”长假,将清明、端午、中秋增加为法定假日,春节长假前挪一天将除夕包含在内。他斩钉截铁地说:五一长假取消已成定局,想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新闻晨报》11月8日)
五一黄金周实行已有七八年,虽反对声不断,但它已经融入了公众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休闲预期的一部分,人们已经习惯了说“等到五一黄金周”、“五一时怎么样”。它显然不仅是放几天假的问题,更涉及到一种文化生活习惯和对日常时间的辨识——这么重要的公共事务,利益牵涉面如此广的变动,还没经过民意讨论和公共选择,怎么在专家看来就“已成定局”了?
显然,这不是官方意见,而是专家一己的意见。因为我看到官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说:休假制度究竟如何改革,要等社会反馈,征集意见后才能确定。——如果“已成定局”的话,那还要设置“征集民意”程序干什么?“想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更只是专家的独断。浏览一下新闻后的跟帖就知,公众有很多“反对的理由”:有人说是休闲福利缩水,有人说是只迎合了少数人的习惯,有人说是破坏了公众习惯。
尚未经过充分讨论和认同就急下“已成定局”的判断,这表现出某些专家的傲慢和自负。仿佛真理在握,仿佛自己作为精英的判断远高于“乌合之众”的理性,自己的理性能洞察和考虑到所有问题,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自己可以替大众代言帮大众决策。这些专家不知道,假期的设计和安排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科学和真理问题,而是一种权利和利益问题,它关涉的是公众的休息权和休闲福利,关涉到公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
更为关键的是,此次休假改革并非一次“无人受损”的帕累托改革和“人人可受益”的增量改革,而是一次“对既有休假时间重新分配”的存量改革,即并没有增加多少新假期,而是对原有假期进行重新安排,传统节日放假了黄金周就会缩减,除夕放假了春节假期就前移一天——这种重新安排,肯定是有人得有人失的。这种利益重新分配的改革,当然经过充分的民意讨论和公共博弈。
在舆论压力和体制改革下,许多政府部门已经改变了民意讨论仅仅只是走过场的习惯,真正地把吸纳和尊重民意当作开门立法的一个必要和实质的过程。可许多专家的习惯似乎还没有转过来,还是自负地把自己的意见凌驾于公众理性之上,还沉醉于“精英独断”的传统思维中。
再多说一句:这么重要的改革,应该更早地让公众介入讨论,留给公众更多的讨论空间,不能突然由精英们拿出个方案让公众讨论。既然已经有了较系统的“定论”,公众会觉得留给自己讨论的空间非常的小,即使讨论也不会有多大用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会大大降低。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