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调整事涉国民休假权,一直以来就是焦点话题。近日,国家发改委在网站上公布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社会的意见。
根据新的休假方案,国家法定节假日从原来的10天增加到11天,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实质上取消了“五一”黄金周(“五一”放假从3天缩短为1天)。不难看出,方案既考虑到了此前调整黄金周的民意,又吸收了近年来有关专家关于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呼声。照道理,这套方案应当受到广泛的支持才对。
让人意外的是,鉴于黄金周明显有悖于“生态文明”,往年媒体、专家都是强烈批评黄金周的种种弊端,但新方案公布之后,面对的依然是澎湃的质疑之声。有媒体评论直接批评,认为取消黄金周是对民意的误读乃至颠覆。还有专家认为这次假日调整错大于对,缩短“五一”黄金周是极端错误的。而相当一部分网民的态度是:保留黄金周,增加法定传统节日。
在这里,民意令人意外地形成了一条曲线,甚至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这样的情形,恐怕不止制定调整方案的有关部门会感到困惑,许多此前支持取消黄金周的专家和评论人士,可能也觉得十分纳闷。究竟是“民意多反复”,还是调整方案所恃的“民意”并非想象中的那般广泛?
我们认为,民众享有合理、稳定休假权的愿望并没有改变。问题的症结在于,调整方案的制订过程不开放,征求意见或流于形式。据报道,调整方案公布之前,有关部门不仅多次召开研讨会,还委托有关单位进行了社会调查。但这从本质上讲,依然类似于“关门立法”,从技术角度来看就难以广泛吸取民意。此外,目前的征求意见程序难免给人以走过场的感觉。有假日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就表示,方案的内容已经明确,没有反对的理由。
事实上,在排除部分从黄金周得益的利益群体后,也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实施长假制度对自己更为有利。因此调整方案公布后,出现质疑的声音(反对的声音自然比较响亮)也就不难理解。这说明,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更为开放的、透明的、完善的民意吸纳机制。当然,现在方案还未正式公布,进一步吸取不同意见为时未晚。
另一方面,调整方案的解释工作也有所不足。国家法定节日牵一发动全身,并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样可以随意增加的。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应当更进一步说明调整方案的政策意图,以免分歧扩大。
更重要的是,取消“五一”黄金周需与尽快推行强制带薪年休假制度积极配合,方能形成更为合理的、灵活的休假制度体系。在这方面,从调整方案与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同步向社会征求意见,不难看出国家有关部门的意图所在。二者在政策方向上固然不同,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国家法定节日,后者可以看作单位员工福利,如果二者有机结合的话,公民就能够享受到更为灵活自主的休假方式。比如,可以将年休假与法定假日结合,那样就能够拥有一个悠长的假期。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人感到“五一”黄金周取消在即,而带薪年休假落实无望(特别是在企业单位),由此难免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大家都知道,带薪年休假早有规定,却一直更多停留于纸面上。当前众多企业漠视员工权利的状况,让人对此不敢过于乐观,这也是人们质疑调整方案的一大社会心理因素。换言之,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黄金周制度的调整能否为民众所接受。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在取消黄金周的同时,就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具体落实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方案与细则。如此的话,相信有助于消解部分公众质疑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