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移民重庆: 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城市化试验(2)
2007年11月12日 10:55:3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就业,还是就业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认为,实现大转移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农民进城要解决的不是生存问题,而是发展的问题。因为生存的问题在农村就能解决,而发展则必须依靠就业来解决。” 在廖元和看来,重庆未来将有10条铁路线交汇,空港将达到年1500万人次的客运规模,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重庆将成为资金流、物资流、劳动流、信息流的重要集聚中心和辐射中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提供百万数量的就业机会”。 他进一步分析说,2006年重庆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为520.66万人,第二产业为308.2万人。重庆市未来的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只要能在14年内翻一番,就能提供800万个就业岗位。“即便扣除技术进步等因素,也能提供400万~500万就业人口”。 解决一个人的就业,需要多少的资金投入呢?对此,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曾算过一笔账。“抛开基础设施不算,第二、三产业带动一个人正常就业需要投资30万元。”这就意味着,要解决这400万大转移人口的就业,需要1.2万亿元的资金投入。 那么,在2020年之前,重庆市能否有那么多的资金投入呢?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向记者透露说,为此,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已初步储备了重大建设项目500个,预计总投资1.28万亿元。” 杨庆育还透露说,这些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新型特色工业、现代服务业等5个方面。今后重庆将力争每年新策划市级重大项目1000亿元以上。而黄奇帆还算过一笔账,“15年来重庆工业、商业各方面产业估计有3万亿,很自然能带动千万人就业。” 但是资金从何而来?此前,已有声音质疑,重庆市政府将“二次移民”包装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试图嫁接上“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区”的帽子,并以此向中央要政策、要资金来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 不过,政府方面却似乎不担心资金的来源。“‘十一五’预计完成的重大建设项目投资7700亿元,加上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形成1万亿元左右的投资量,目前已有落实渠道的资金约6200亿元。”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说。 针对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重庆主城区计划将一部分传统产业向三峡库区的中心城市转移。《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及移民开发重点专项规划》中涉及库区各区县项目有289个,投资估算约244亿元。 当然,经济专家和政府的测算与规划,都只是一个理想的数字。对于这400万农村劳动力而言,在城里找份工作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西南大学副教授张应良的研究发现,“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建筑、餐饮、工矿、环卫等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 “在重庆,从事擦鞋和棒棒的农民工占据了一大部分。”张应良说,而重庆市产业发展的蓝图里,这些显然还不是重点。发展旅游业是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和就业的最直接的方式,但依然不够。 为了解决就业,主城七区、北部新区要分别对口支援库区移民重点区县,每年帮助引进1~2个产业项目,优先接收移民就业,对移民实行3个月至半年免费培训并实施3个月内指导性就业,对中长期培训给予定额补贴。 一些统筹主城区与郊区发展平台的工业园区也已经开始建立。4月19日,“重庆北碚·巫山·广东工业园”在北碚区水土镇挂牌。据悉,这个规划15平方公里、总投资250亿元、年产值750亿元的工业园,60%以上的就业岗位将提供给巫山的农民。 但与移民的巨大规模相比,这些努力所能覆盖的人群范围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无法令人乐观。 城市化中的土地经 如何让进城的农民工自愿放弃土地?《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试行)》中提到,政府“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变身份。鼓励长期外出迁入城镇并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 9月28日,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刘祖军、刘传元等717位农民,成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来,首批转变户口和身份的城市居民。“我们村转了282个人。”陶家镇白果村村支书肖元告诉本刊。 陶家镇在鼓励农民转变身份的改革中,实行“拆一还三”优惠政策。这些农民自愿签订“退出宅基地使用权,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协议之后,可在康居村内按人均25平方米、38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住房一套。 农民交出宅基地后,区镇将拿出宅基地的20%,集中兴建新型农村社区,定向并低于成本价销售给转户口的农民。另外80%左右的宅基地,将被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出让金则用来补贴农民购房。 对退出宅基地的农民,陶家镇以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建立政府、集体(或就业企业)和农民家庭相结合的保障模式,按每月300元的缴费基数为其办理养老保险。除此之外,保留农民子女入学“两免一补”、农村合作医疗等惠民政策。 不过,这样的“农民转市民”试点,对400万人大转移规划并不具备参照意义。根据本刊记者的调查发现,陶家镇此次转变身份试点的两个村,在当地都是经济条件不错的村。白果村村支书肖元告诉记者,他们村的村民除了种植柑橘等收入外,还有土地分红。 九龙坡区九龙工业园九龙针织城就落户在白果村。45岁以下的村民可以进入落户该村的工厂工作。此次被转为市民的282位村民,就是因为落户该村的某服装厂占用了这些村民的宅基地,而失去宅基地之后,可以获得人均25平方米两套房子标准的补偿。 对于一些“城中村”的村民而言,转为市民似乎并不是理想选择。“现在我一年有5000块土地出租的钱,转了以后就怕没了,哪个愿意转?”九龙坡区蟠龙村一位村民对记者说。这是个典型的“城中村”,村民仅靠出租房屋给外来打工者就收益颇丰。 而对于那些渴望转为市民的农民而言,政府的态度似乎又很暧昧。“我也很想转,但政府不会答应啊。”村支书肖元笑着说。肖元解释说,镇里面的财政会承受不了。“此次转市民的村民的社会保障,大部分都由(占地的)企业负担了。” 在城市社保都还在建立的过程中,城乡统筹中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目标怎么确定和实现?“一是各级财政的支付能力,我们有多大财力来做这件事?二是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保障的度如何把握,其间的差异应该保持在什么范围内?”重庆工商大学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崇举说。 对于“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农民身份就地转变,政府尚且担心财力。那么,对于未来十几年内要转移到“一小时经济圈”内的400万远郊区农民来说,困难可不就只是这些。除却就业,更多的发展问题需要解决。 显然,这又是一个两难问题。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希望农民自愿放弃土地,一方面却又担心转变速度过快财力难以承受。对于农民而言,一方面希望转变身份,同时享受市民待遇和农村已有的待遇,另一方面又担心转变之后的就业和发展等问题。 可以想见,农村土地的流转路途依然遥远。重庆市农办副主任高兴明介绍说,根据今年3月至7月开展的调研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市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总面积10030亩,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0.05%,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涪陵区,达到1723亩。 根据本刊的了解,成为“新特区”之后,重庆市的土地政策有望更加灵活,可以在区县之间调整用地指标,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在土地审批环节给予重庆支持,这将有助于重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10月11日,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已经开始展开重庆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为土地经营摸清家底。当然,依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王崇举认为,土地流转情况比较复杂,在把农业用地改变为非农业用地时,需要慎重考虑,改变土地用途要不要一个审批程序,基本农田如何保障,占补平衡如何把握。 [上一页] [1] [2]
来源:
中新网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