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参考消息》:从“内部刊物”到公开发行
2007年11月16日 09:06:0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周末版”和《参考消息专辑》的出现 与《参考消息》版面调整有关的另一件事是出版“周末版”,这是发生在1984年的事。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报都在力求活泼版面,而《参考消息》发行量的下滑趋势还未停止,这迫使我们不得不为它继续开动脑筋。有的报纸出版了“周末版”,我想这也是一个路子。 1984年初在社里的一次聚会上,正好我的座次和副社长冯健相邻。我试探着向他提出:《参考消息》能不能办“周末版”?他反向我问道:“你是不是想让报纸‘软’一点?” “软”是1957年鸣放、反右时期中国新闻界出现的一个专有名词。我当时设想的《参考消息》“周末版”,只是想让版面活泼一点,内容多样化一些,能够吸引读者,还没有把它概括成“软”。冯健这么一问,我便顺口回答说:“也可以这么说吧。”没想到,他考虑了一会儿,回答说:“可以吧!” 我回到报社心里挺高兴,心想冯健办事痛快,也没有写正式报告要求批准,就直接在参编部中布置下去,调了新华社进城以来就从事参考报道工作的老编辑李抹陈专门负责“周末版”。1984年5月19日,《参考消息》第一个“周末版”就同读者见面了。 然而,第一个“周末版”没有在读者中获得特别反响,原因就是动手太仓促,酝酿不充分,策划不周全,没有做好事前宣传工作。但是,“周末版”还是办了下来,而且越办越好,读者反应也越来越热烈,甚至有读者来信希望整个《参考消息》都办成“周末版”。这就为以后办好和再往后开设“专刊”、“副刊”、“特刊”打开了一个思路。 还有一件事虽然和《参考消息》本身改进编辑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因挂上了《参考消息》的招牌,在此还应该提一下,这就是出版《参考消息专辑》。 出版专辑,原是参考报道工作中的一项传统,早在20世纪50年代参编部成立时就开始了,在“文化大革命”中以至粉碎“四人帮”后一个时期都没有停止过。只是专辑有的挂在《参考资料》名下,称为《参考资料专辑》;有的什么刊物名称都没有,在参编部内被称为“白皮书”。专辑的出版时间也不固定,视工作需要和编译力量而定,有的是上边出的题目,参编部组织力量完成的。这些专辑,发送的对象不同,但都是内部的,免费随有关刊物发到订户手中,就是没有《参考消息》订户的份。 改革开放初期,专辑工作的改革是:换了招牌,从《参考资料专辑》改成《参考消息专辑》;发行对象也从随其他内部刊物订户免费发送改为面向社会,出版前先在《参考消息》上广告公示,需要的订户先缴费预订,订户没有条件限制,尽量满足需要,同时避免造成浪费。简言之,就是扩大这一部分信息的开放程度,取消读者的限制条件,变免费提供为有偿服务。 《参考消息专辑》的内容仍是围绕中央提出的三大任务选材:保卫世界和平、实现四个现代化、统一祖国;再就是增加一个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外部反应,这是《参考消息》读者关心的热点课题。它没有具体的编辑出版计划,而是视信息开发情况和编译力量而定,可以说是“短、平、快”或“现炒现卖”的办法。 我约略查了一下,从1983年下半年到1986年底,也就是从《参考消息专辑》出版第1期《中国农村的伟大变革――海外人士评中国农村生产责任制》到我离休,不到4年的时间里,共计出版了28期。其中的《日美欧苏是怎样发展科技的》、《举世瞩目的伟大试验――外国报刊谈中国改革》、《现代世界的政治体制》、《21世纪新领域》等,都是其他媒体没有发表过的,都是第一次和中国读者见面。 出版专辑,中国读者可以用最省钱的、最便捷的方法读到丰富的信息,对于人们了解世界大有好处。当时国家领导人胡耀邦、陈云等,就曾派人来订购他们感兴趣的《参考消息专辑》。 中缝刊登广告与“内部刊物”4个字的悄然消失 《参考消息》中缝刊登广告,与《参考消息》的编辑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又是改革开放初期《参考消息》的一项创新工作,给新华社的广告事业也带了头。 我分管《参考消息》后,建议版面进行调整,但总感觉一、四版和二、三版之间的两个中缝长期空置而没有利用起来太可惜。当时参编部正在恢复和建立内部各项管理制度,要巩固这些制度需要激励机制,需要一定的经济力量支持,我想可以利用《参考消息》两个中缝刊登广告,搞一些收入。恰好部办公室主任李鸿林也建议《参考消息》刊登广告。我俩联合向参编部领导班子提出这个建议,获得一致支持,并决定让李鸿林到社办公会议上去备案。不想在社办公会议上,一位社副秘书长当头一盆冷水泼下来:“你们要搞资本主义啊?!”虽有这样的看法,但社办公会议没有作出明确不准刊登广告的意见。李鸿林回来一说,参编部副主任杨效农听后发火道:“什么搞资本主义?批评由我承担。”这样,参编部领导班子再一次下了决心,开辟《参考消息》的广告事业。这是1980年春天的事。 建国后,报纸很少有刊登广告的。《参考消息》刊登广告,我不知能排上第几名,在新华社中这确实是一件带头的事。从此,新华社也利用自己掌握的有形媒体阵地开始了广告事业。发展到现在,全国没有一家媒体不刊登广告的。 10年以后,随着《参考消息》的篇幅增加,给广告提供的空间也愈来愈大,广告的年收入很快就超过亿元大关,成为新华社财务收入的主要支柱之一,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的预期。 《参考消息》的发行工作,一直是通过邮局进行的。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参考消息》编辑部从来没有同邮局系统打过交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参考消息》编辑部收到有关订阅方面的来信突然增加,被迫和邮局打起交道。发行量下滑后,编辑部派出一些人到各地了解情况,不可避免地也向地方邮局作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各地大专院校还存在很大空间,而这里本是开放阅读《参考消息》的。为加强青年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84年底,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和国家教委主任李鹏先后作出批示,国家教委在1985年1月还发出文件,要求全国高等院校校方给所有学生每间宿舍订一份《人民日报》和一份《参考消息》。1986年8月,《参考消息》专门开了发行会议,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国家教委和邮政总局都派人参加了。这大概是最后一次行政力量支持《参考消息》的发行工作。就在此次会议前的1985年1月1日,《参考消息》报头下的“内部刊物”4个字已经中宣部同意变成了“限国内发行”。这时,《参考消息》报的发行已不完全依靠邮局订阅,开始允许上报摊零售而成为完全公开发行的报纸了。隔了不久,连这几个小字也没有了,只是在主管机关内部登记时,作为“国内发行”报纸。 从“内部刊物”到摆上报摊公开叫卖,《参考消息》在改革开放初期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一转换过程,这个过程完全是顺其自然的。尽管这期间的各种措施都是为了阻止报纸发行量的下滑,但是没有任何一级组织或领导人把它从“内部刊物”变成公开报纸作为预定的、有计划的目标。实际上,早在《参考消息》报出版的第二天,1957年3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出版《参考消息》报时,指着报头下的几个小字(当时是“内部刊物,不得遗失”8个字)说:“什么‘不得遗失’?人家遗失了,有什么要紧!不要那么多禁令,就是要我们的人见世面,要懂得外界的事情。” 时至今日,经过20多年的拼搏,《参考消息》报虽然主要仍是通过邮局订阅,但其发行量完全依靠市场,行政力量对它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在多年的市场调查中,全中国日报的发行量记录表明,《参考消息》报仍然连年拔得头筹。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这是一件多么可贺和不容易的事!这个事实也表明,中国社会对《参考消息》报是肯定的,是需要的。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张辛民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