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11月21日在社科院“金融论坛”上预计,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中国今年GDP总量估计很难超过德国。(11月22日《中国网》)
多年来,GDP的增长一向被当作发展的强心针,GDP总量赶超德国,也一直被视为追求国力强盛的一个目标,甚至有专家预言中国的GDP总量将在202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在这样的GDP情结下,郑京平预计今年GDP总量很难超过德国,好像是有点令人遗憾甚至泄气。但有意思的是,从网民对这篇新闻的跟帖来看,大家对“GDP今年难超德国”看得却很平淡,他们关注的并非GDP数字上的赶超,而是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得到提高。这种看似令人意外的平淡,其实提出了一个很令人回味的问题: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多年之后,我们该怎样审视GDP这个曾经寄托着光荣与梦想的数字?我们需要赶超德美的是百姓生活质量还是GDP?
毫无疑问,GDP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考量指标,但GDP数字的飙升,却并不意味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相应提高。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民富”与“国强”之间的关系。比较一致的共识是,“民富”必然“国强”,但“国强”却未必一定带来“民富”。也正是在这种观念的转变之下,有关部门开始部署启动中国的工资倍增计划,住房保障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医疗和教育领域的市场化倾向也不断得到广泛层面的反思,以减税为代表的“让利于民”呼声更是越来越高,中国的发展理念正在由“藏富于国”向“藏富于民”逐渐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单纯反映国家实力却未能体现民生幸福指数的GDP,受到老百姓越来越低的关注,完全在情理之中。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系,曾经让我们为了追求经济增长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为了GDP,环境资源可以透支;民生保障可以欠账;住房、医疗、教育可以市场化……可以说,为了一个个硬邦邦的GDP增长数据,我们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现在,人们对“GDP今年难超德国”的反应平淡,正好有机会让我们彻底从GDP情结中走出来,什么时候“GDP赶超德美”不再成为国家层面梦寐以求的目标,那么,自上而下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考核体系才会有根本的转变。
没有人可以生活在一个枯燥的数字中,对于广大的老百姓而言,他们所关心的是,什么时候房价不再涨?什么时候工资能提高?什么时候医疗、教育能有很好的保障?什么时候个税起征点能再次提高?什么时候物价不再持续上涨?而这些问题,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GDP能给出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