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派”
几年前,笔者在《美国化与法国病》中指出,20世纪以来,法国文化日益边缘化,渐渐失去“主流”意义。在强劲的“美国化”背景下,法国如此安于现状必将寅吃卯粮,伤及未来。外在因素是,大多数国家出于功利与自身安全的考虑,都信奉美式效率,而非法式幸福,这或许注定了将来又一场先行者的悲剧上演;内在因素是,当法国人沉醉于昔日荣光与今世安逸时,自大症与鼻塞正腐蚀它未来的根基。
不可否认,作为老牌文化帝国,讲究“法兰西文化例外”的法国一直存在着某种“反美”情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它甚至都具有“政治正确”的意味。所以,在4月19日夜里,罗雅尔在西南部城市图卢兹的一场大型拉票活动上宣布:“我们在美国总统布什面前不会屈膝!”作为报答,人们立即高呼“塞戈莱娜——总统”以响应。
当然,这个“反美口号”同样是说给萨科奇的支持者们听的。它的真正意思是“萨科奇是美国的哈巴狗”。与活跃于法国政坛的许多人物不同的是,萨科奇与美国一直保持着某种亲密的关系。尽管萨科奇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自己对美国“救世主”角色的反感,并强调一旦美国的外交政策侵犯了法国和欧洲的利益,他自然会与华盛顿正面对抗——否则“小拿破仑”颜面何存?然而,即使如此,萨科奇的政治对手不放过一切机会对他进行攻击。2006年9月萨科奇与布什见面时被一名社会党成员称为布什总统的“哈巴狗”和“持有法国护照的美国新保守主义者”。
据说,年轻时萨科奇常常为自己的姓氏闷闷不乐,在匈牙利的土语里,“Sarkozy”的意思是“一小片沼泽地”。此时,即将大权在握的“小拿破仑”更应该谨慎行事,让“滑铁卢”离自己越远越好。
眼下Canal+开始嘲笑希拉克正在爱丽舍宫忙着摄影留念。比较希拉克与萨科奇的区别,有法国朋友这样表述:希拉克是一个智者,而萨科奇更需要磨练。举例说,同样在面对是否出兵伊拉克的问题上,希拉克可以坚定而从容地对美国说不,但假如是萨科奇当政,他完全可能像英国首相布莱尔一样为了一场无谓的战争将本国国民派去送死。
2007年5月,一场政治的花火在巴黎的夜空散尽。记得选举开始时,一些法国网站尽情地渲染选民自己的权利:“是我们决定他们(候选人)的命运。”尽管萨科奇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最终的选举结果表明更多人对他仍然心怀希望。法国选民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权柄交到了“小拿破仑”的手里。法国人怀念19世纪,法国需要“拿破仑”,实在没有,小的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