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24小时热点  
·近8万新闻记者已换新记者证
·专家:针对差异细化碘盐标准
·美女保安将服务国庆安检
·18位老战士将参加国庆游行
·长沙发322个工种工资指导价
·河南监狱设服刑人员改造基金
·虚拟货币交易成色情网站动向
·两地车祸不同判 法官也纠结
·广东严查酒驾 一夜拘留78人
·青藏铁路查出1.28亿假发票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科学·探索·轶闻 更多
英雄纪念碑曾欲在碑内装电梯
·中国9大城市娶老婆成本
·陈独秀拒绝共产国际经费援助
·毛泽东亲自参加的悼念活动
·重庆连发地产窝案:五厅官落马
·"白宫"楼举报人狱中蹊跷死亡
 人物语录 更多
洪晃生父:章含之有外遇在先
·76岁李宗仁与胡蝶27岁女儿的忘年恋[图]
·开除刘少奇党籍 谁唯一没举手?
·谁是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揭秘:毛主席像章怎样从“狂热”到“制止”
·毛泽东的烟瘾:烟龄长达六十三年
·【中国·面孔】之悲情农民赵作海
·【中国·面孔】之“房产大炮”任志强
·【中国·面孔】之文强黑与白
·【中国·面孔】之冷血屠夫郑民生
·孟学农两度去职低调复出 曾赋闲一年远离公众视野
 English News More
浙报集团系列数字报刊
浙江日报 | 钱江晚报 | 今日早报
美术报 | 浙江老年报 | 城市假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国内新闻 > 综合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十七大精神进校园 曾湘泉教授谈“改善民生”

   11月18日18:20,著名劳动经济学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题,进行十七大报告解读。

   为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要求,探索在大学生群体中组织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工作的有效形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联合人民网共同举办“百万首都大学生同上一堂课”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以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面向大学生开设解读十七大精神公开课。每堂课在一所学校设立主课堂,其他高校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组织相应课堂,与主课堂同步收看,同时学习。

  


   著名劳动经济学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 (何萌摄)

   专家简介:1987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毕业,获博士学位。著名的劳动经济学家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会长。国家卫生部第四届、第五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北京市委党建专家顾问组成员。1998-1999年度美国富布莱特基金项目高级访问学者,2003—2006年度德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项目访问学者、美国劳动关系学会、管理学会和薪酬管理学会国际会员。2006年荣获北京市委、市政府第九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称号。2006年应指导学生在“第9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研究作品”获得特等奖,本人荣获国家教育部和团中央颁发的“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奖励称号。2003年3月28日曾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应邀就“世界就业趋势及我国的就业政策研究”进行讲解。

   报告全文:

   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 民生正成为我党工作重点

   [曾湘泉]:同学们晚上好。很高兴今天晚上我有机会和大家一块来共同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我主讲的题目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曾湘泉]:党的十七大报告实际上将社会建设提到一个战略高度。我们看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胡锦涛总书记讲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次大会是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了创造性的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曾湘泉]:这个报告,大家知道一共12章内容,这一次报告中非常突出一点是在第八章讲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首先讲一下为什么这次报告将“社会建设”提高到如此高的地位。

   [曾湘泉]:我个人认为,这次报告将社会建设提高到这么高的地步来认识,第一个方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知道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这个报告的一个亮点。这个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的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讲科学发展观的时候,这次报告中也提到,并且给科学发展观一个非常明确、清晰地描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段话,大家学习的时候,内容非常丰富。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发展和发展为了什么的问题。

   [曾湘泉]:2003年3月28号,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的时候,也就是新一届政府班子组成后的第一次学习,我也有幸参加了那次学习。那时候学习的题目叫“就业”,我记得在讲座完了以后,胡锦涛总书记谈到为什么要将就业这个题目放到这么高的地步来认识。他说,发展是对的,关键是如何发展。现在回想起来,我自己认为这是科学发展观思想最早的一次表达,就是2003年3月28日这次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时候。

   [曾湘泉]:第二点,我觉得是针对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提出的。这是我学习十七大报告自己的一些体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一直强调和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讲,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如说经济高速增长在10%以上,GDP总量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外汇第一。我们的社会建设从十六大以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十七大报告中讲到,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是我们的成就,在报告中都给予了充分地表达。

   [曾湘泉]:但是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我记得前任法国大使离开中国的时候,有人问他,你对中国有什么认识和看法?他说,中国发展很快,但是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我们的社会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要落后。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这样表达“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

   [曾湘泉]:这一段话,我统计了一下,一共是230个字,就讲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在这230个字中间,有117个字是讲民生。也就是接近一半的内容在讲民生的问题。也就是社会建设的问题。正是上面两点原因,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及我们现在面临突出的经济问题,特别是社会建设的问题,十七大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到了一个突出的地位上。这是在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也是首次单列篇章来阐述民生问题,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生正成为我们党工作重点。十六大的的时候是三位一体,那时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到了这次十七大,是四位一体,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显示出我们党对现代化认识更加深刻。

   [曾湘泉]:为什么把改善民生作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也就是说它的目标和内容。在第八章的开头有一段话表达,这个表达非常精辟。就是说“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实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其中内容包括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因为时间关系,我今天晚上主要讲前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的居民收入;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我就讲一下对这五个方面的学习体会。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曾湘泉]:第一点,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理解十七大报告中这一部分内容,我觉得有三句话是大家应该重点加以思考和学习的。第一句话就是“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第二句话,“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第三句话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分别讲讲我自己的体会。

   [曾湘泉]: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自己理解,首先是教育对国家、对我们民族发展来讲的重要性的问题。对现代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意义问题。我们知道现在的人力资源理论其实解释了现代经济增长的认识。比如说,人力资本怎么样推动经济增长?从我们的劳动经济学来讲是这样认识的,从理论上讲,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后工业化,都是以受过高等教育劳动力的大量增加和非技术职位的减少为特征的。现代的经济需要采取先进的技术。高级工人,也就是工程师、科学家、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的数目也必然要求大大增加,经济增长过程表明,当技术知识发生变化,而追加较多的有形资本,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增加产量,但是最终没有增加的机器和设备,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只能取得小小的成果,马克思说过,为工人增加更多的犁和牛,绝不能把产量提高到高的水平,用另外的方法,比如寻找新的自然资源的方法,增加产量的可能性也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力具有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的国家只有一种途径获得经济的增长,这就是增加有用知识的数量,并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产。在经济活动中运用新知识增加产量的过程称作工艺技术的变化,工艺技术的改进,就需要高水平的劳动力,这些高水平的劳动力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才能达到。

   [曾湘泉]:从整个经济增长学上说,这就解释了现代经济增长产生的很多困惑。第一个困惑就是所谓的“索罗残值”,索罗在1916年产生了一个贡献,按照他的贡献,产出的增长要大于要素投入增长。这就是著名的“索罗学说”。1961年研究美国的经济增长发现,在美国经济增长的同时,美国的净资本的形成是在减少,更多的产出是由较少的资本生产出来的。这是著名的两个学说。

   [曾湘泉]:现代人类资本理论的开山鼻祖——芝加哥大学的贝克尔讲过解决这两个谜的最大进步是认识到劳动并不能用人时来衡量,就是人的工作小时。因为与其他人相比,经过训练的人具有更高的生产力。美国的经济学家在为什么发生在美国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起源之初可以这样解释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就是创意和物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投入,其中创意是可以不断获得的非竞争性知识,物质是具有质量的竞争性商品,可以用创意来重组物质。例如人们可以按照某种配方将不卫生的青橄榄转变为美味又有健康的橄榄油。其来源于新配方的发现和事物由低价值组合向高价值组合的转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配方,这就是人力资本的作用,人类最大的资源不是在自然界,而是在人本身。这就是我们看到这几个学说对现代经济增长,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解释。

   [曾湘泉]:概括起来,解决增长整个收益之间偏差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它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生产比物质资本的生产更重要。所以,从理论上其实从现代的经济学把它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

   [曾湘泉]:从事实上我们看,战后很多国家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一般我们看到最突出的案例实际上是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的广岛所遭受的原子弹袭击使该城市70%的建筑物被摧毁,30%的人口在爆炸中死亡。然而,仅仅在24小时之内,一些人就开始返回该城市,美国战略轰炸调查的估计,生产量占广岛四分之三的工厂在30天之内就恢复了正常运行,德国的汉堡在经过10天狂轰滥炸,30%的人口被炸死,但是在最后一次的空袭之后,电力和煤气供应全面恢复,电报系统在四天内恢复运营,邮政服务在12天后也恢复了。

   [曾湘泉]:美国的战略轰炸调查报告中,在五个月之内,汉堡已经恢复了80%。经济学家从以上两个例子得出,以物质资本累计的财富与该国或该地区人口中累计下来的知识和技能所表示财富相比,其比例要小一些。在人民中隐藏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在平时没有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发生灾难特殊的情景时,这种能量被利用起来,从而可以说明一国的人力资本对该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曾湘泉]:我讲这些例子和理论证明,人力资本是推动现代国家经济增长的成因。教育作为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方式。大家知道人力资本的投资中可以划分很多方式,一种是各级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还有在职的培训活动,比如大学生毕业后,去工作,其实还要进行人力资本培训,还有健康水平的提高。后面我会讲卫生资本,其实卫生也是人力资本活动也是对孩子的培养。这四项活动都会增加人力资本的四项活动。还有两种活动一种叫寻找工作的活动,还有劳动力的迁移,这两种也是人力资本投资,但是这两种人力资本不会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但它涉及到最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本的两项活动。

   [曾湘泉]:但是大家看,教育其实在整个人力资本投资中非常重要,包括前面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小孩子的培养。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2岁之前;第二个阶段是12岁之后在学校受的教育;第三个阶段是在工作地点的学习。这三个阶段,伴随着人的一生,教育人力资本的投资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曾湘泉]:研究表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教育方面的投资呈正比,我不展开讲了,其实有很多的数据都证明了这一点。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竞争也已经演化为教育的竞争。这个点我想我理解十七大的报告中,“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觉得应该从这么两点去理解:一个是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贡献;一个是教育本身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主要方式。

   [曾湘泉]:第二,教育也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一点我觉得是这次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的一点。社会公平是什么?社会公平其实我们知道是有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起点公平;第二个方面叫机会公平,或者叫过程公平,第三点叫结果公平。教育公平两个方面有影响:一个方面是结果的公平;一个方面是起点的公平或者机会的公平。

   [曾湘泉]:比如我们刚才讲的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教育会影响个人的收入和家庭的富裕,家庭的投资收益包括教育带来的较高收入以及未来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精神收入。根据国外的学者估计,比如在美国高中毕业生的终身收入比非高中毕业生的终身收入高40%,大学毕业生的终身收入又比高中毕业生的终身收入又高40%。这就说明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收入差距扩大中,其实有相当大的因素是教育带来的因素。这实际上国内很多学者有很多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方面的东西。

   [曾湘泉]:当然现在有的人在讨论中也说,大学生因为就业预期收入和实际收入或者收入下降,但是实际上从终身收入来讲,大学生的收入肯定比高中毕业生的收入高很多。另外,家庭富裕会影响下一代的教育机会,高收入家庭子女比低收入家庭子女会容易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受教育机会不同不仅带来人力资本的差异,而且带来社会资本的差异,这也是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曾湘泉]:理解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就是通过教育公平达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怎么达到?刚才讲到三点,瑞典有一个经济学家获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讲过“因果循环、累积原理”。为什么你穷?穷人为什么穷?就是因为穷人穷。为什么富人富?就是因为富人富。为什么大家会想这个问题,穷人的穷是什么,因为你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没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机会,没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所以后来的报酬就很低。在获得的收入很低的时候,小孩的家庭就没有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导致后来的人收入更低,这就说明穷就是穷的原因,富就是富的原因。

   [曾湘泉]:这是他讲的因果循环、累积原理。这个讲什么呢?就讲教育其实在整个社会公平中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怎么能够通过教育来促进起点的机会公平,最终达到有利于结果公平,实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一个公平和正义的社会,不能让穷成为穷的原因,富成为富的原因。这实际上是我们这次强调教育社会公平的基础理解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曾湘泉]:第三点在教育中间,十七大讲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怎么样去发展教育,怎么样去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这里面有很多思想,我自己学习中理解有这么几点体会:

   [曾湘泉]:第一,实施素质教育。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目标。这两个战略目标的实现 需要创新人才和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支撑。大家想想,如果要实现十七大战略目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果升级的话,实际上我们必须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和人才培养机制作为支撑,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

   [曾湘泉]:自主创新在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效果明显,而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任重而道远。比如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大部分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大多保持在30%以下。但是我们国家和这个还有很多差距。比如2006年我们国家的这两个指标分别是39%和50%。就是说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39%,对外技术的依存度保持50%,不是在30%以下。

   [曾湘泉]:另外素质教育对我们来讲,有利于提高个体创造力和企业创新能力。我们现在应试教育的问题,在社会各个层面有很多讨论。实际上带来很多问题。不利于我们前面讲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其实要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好处在哪?能够塑造具有创造性动机、知识、能力、思维的创新型人才。企业的创新能力体现为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创新型人才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我们企业这些创新其实都来源于我们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创新人才怎么来?需要培养。这个方面的问题其实在我们国家很突出了。

   [曾湘泉]: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竞争优势基本上靠劳动力的低成本,国际上其实有一个竞争力排名,特别讲到管理竞争力的时候,我们实际上的竞争力中间只有一个指标是特别靠前的。像企业文化、企业绩效、管理有效性等等这些指标排的都比较靠后,我们产业结构升级要求我们摆脱依靠低劳动成本的竞争,这个时候,支持这个战略的实现,其实要靠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怎么来?只有靠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中,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国家的竞争力,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国民个体创造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曾湘泉]:实际上在讲这个的时候,我们知道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发射成功后,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反思他们国家在太空领域落后的原因,他们发现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中小学教育过于死板,不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个人的创造力水平偏低。在这个时候,美国开始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教育改革,加强对认知心理与创造力的教育,构建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该教育体系为美国后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实际上有很多案例讲这个问题。这是一点,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其实需要做很深入的探讨。

   [曾湘泉]:应试教育这个问题带来的后果已经很清楚了,怎么样推动素质教育,我觉得十七大讲的很清楚,下面要做深入的研究。

   [曾湘泉]:第二,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与“技工荒”问题现在已经表现的非常清楚了。我们职业教育中一个方面是我们的投入不足。2004年中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是512.7亿元,比1994年增长了1.6倍,但远低于教育总经费的增长。就是整个职业教育增长的比例不大,所占的比例大大下降。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材料,由1994年的13.4%下降到2004年的7.1%,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总经费投入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在下降。发达国家高级技工所占的技工比例为20%到40%不等,我们国家不到4%,总缺口为上千万人,差别悬殊。像我们国家的技术工人从上世纪70年代末几千人缺口,变成现在高达40万的缺口,这是人民日报登出来的数字。

   [曾湘泉]:技术工人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密切相关。世界上做职业教育做得比较好的一个是德国,一个是日本。德国也是比较传统,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分了方向,要走技术道路,还是走学术道路,其实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了。德国提到德国是一个原料缺乏的国家,依赖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力量。德国造出来的产品,很多著名的制造产业产品都是非常有名的。像奔驰、宝马、保时捷,这些非常有名的汽车都依赖于技术工人。所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改善就业结构。这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曾湘泉]: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第三点是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本身的收益具有外部性的特征,现在发展教育,大家其实都是取得共识,但是对于如何发展教育,还是有不同的认识。其实这一次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为什么呢?首先,教育收入具有外部性,社会因受教育公民素质的提高而发展和进步形成社会收入,就是个人受教育的能力提升,对整个社会其实有贡献。另外一方面,公民本人也会从教育中直接受益。在我们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教育担负着民族振兴和社会公平的双重角色。所以教育关系到社会的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对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我们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投入。这次在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这一点。教育的公益性质和教育的战略地位决定着教育不能纯粹靠市场,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和条件。这点在九年义务教育中,这几年党和国家出台了很多措施,尤其是对西部的农村,有很多的政策。

   [曾湘泉]:现在实际上高等教育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过去投资都不够,因为职业教育发展中,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来源也不是很好。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的文化可能偏重管理,对技术不够重视,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来源素质不好。职业技术教育的收费,大部分的学生家庭背景也不是很好,其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也要靠国家的投入。我到德国、日本去看,其实都是很多地方政府在投资。我们现在国家也拿出很多经费。其实技术短缺问题和职业教育也很大的关系,同时和激励机制也有很大关系。

   [曾湘泉]:总结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教育被赋于了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公平的双重重任,优先发展教育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必由之路。所以教育在社会建设中放到第一条,叫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