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刘少奇在中南海的最后期间
2007年11月26日 08:20:24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刘少奇在中南海的最后期间,医务人员对他的治疗和护理是积极认真和 负责的卞志强、马晓先感到两个人照顾刘少奇人手有些不够 疲惫的黄宛大夫把果酱都抹到拿面包那只手的袖子上了 刘少奇病情尚未稳定,北京赴河南的医生、护士即奉命全部返回 马晓先记得,她参与对刘少奇的护理工作初期,刘少奇的身体状态已经非常不好了。在10月14日的《刘少奇病情报告》上,已经有了大致如下的文字:心脏有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有硬化及脑软化,加上糖尿病,病情有可能突然恶化,今后如再发生严重反复,即可能无法救治。这就是说,他已经濒临危险的边缘。 当时常出现反复的是刘少奇的支气管肺炎,一旦发作就处于高烧状态。每逢出现这种情况,马晓先他们就分外的忙碌和紧张。因为倘若控制不住,刘少奇的病情将更加恶化。在马晓先的记忆里,还有过从北京医院等医院请专家到福禄居里会诊抢救的印象。 马晓先说在给刘少奇进行救治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还是竭尽全力的。遵循了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准则,遵循了人道主义精神,对刘少奇的治疗和护理是积极认真和负责的。当时为刘少奇成立了最好的抢救组,还从空军总院、陆军总院请来了呼吸科的专家会诊。 马晓先参与了护理工作,包括给刘少奇打针和喂药等。她清晰地记得当时医生给刘少奇开的药,都是最好的。针剂和服用的药,都是进口的,抗生素药片一片十好几块钱,相当于那时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的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所用的针剂也是十分昂贵的。这些药用下去以后,能够比较快地把支气管肺炎和高烧控制下来。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中央警卫团的李留壮医生就被调走了,卞志强和马晓先感到仅由两个人照顾刘少奇人手有些不够,有关方面就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301医院调来了黄宛大夫。黄宛大夫是国内著名的心内科专家,他在医术上是很有经验的,而且曾经多次参加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会诊。只不过他没长期跟在某位领导人身边,做专职的保健大夫。 也许是因为黄宛大夫年纪比较大,经历的政治斗争也比较多,又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那种极为不正常的环境背景下,承担起被视为“中国赫鲁晓夫”的刘少奇的医疗工作,因此马晓先说,在与黄宛大夫的接触中,能感觉到他显得心事很重。 虽然,那个时候领导上一再说:“不管怎样,不管是‘红’的‘黑’的,我们只做好我们的工作。”但真把你派到所谓的“黑”的那里,你的思想就不可能不感觉到压力重重,许多事如何处置,要特别谨慎小心,如履薄冰。 而且当时刘少奇的生命也处于比较脆弱的状态,病情反复,抢救起来又不分白天黑夜,所以黄宛大夫常常睡不好觉,要靠安眠药的作用才能入睡。有时候,工作得比较晚,他就先吃了安眠药再去吃饭,吃完饭正好药效上来,可以更充分地休息一下。 有一次,可能是太疲惫了,黄宛大夫一手拿着面包,一手往上面抹果酱,抹着抹着就迷糊了,把果酱都抹到拿面包那只手的袖子上了。还有的时候,饭还没吃完,他就坐在椅子上呼呼地睡着了。 马晓先说:“我们当时特别能理解他们那种在巨大精神压力下工作的心理,其实我们当初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也没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初期那种激烈斗争的情况啊!实际上在整个“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的心理始终处在很大的压力下,老是心情紧张。即使是在‘红’的身边,也不是那么舒畅。像后来的护士小周在江青身边,江青老找麻烦,使她受到迫害,我们看在眼里能不紧张吗?而且在十年的过程中,又有多少个由‘红’变‘黑’,又由‘黑’变‘红’的?在那种动荡的历史环境中,老处于那种不安的心绪下,人的各种生理状态就不可能正常,所以你看我们这些搞保健的,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没有一个胖的,主要原因就在这儿。” 黄宛大夫来的时候,带了两个护士,他们来实际上就是接替卞志强、马晓先,负责此后刘少奇的医疗保健工作的。经过一段交接,马晓先他们就离开了。那两位护士,后来一直护理到把刘少奇送到河南开封。从开封回北京后,她们就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305医院。 马晓先回忆说:在和黄宛大夫他们交接时,刘少奇的病情有所好转,面色好看了,甚至有些头发也渐渐变黑了。当时到刘少奇身边工作过的大夫,像卞志强、顾英奇等几位,都是长期从事领袖保健工作的。他们非常有经验,也知道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因此,在他们担负刘少奇的医疗工作期间,每天是如何进行医疗护理的,都作了详细记录。例如每天的情况怎样,有什么异常,是怎样诊断的,怎样处治的,用的什么药,病人用药后的反应,都一一作了文字的记录。 当治疗显示了一定的效果,病情有所好转了,他们就马上给刘少奇拍了照片,这实际上也是出于谨慎的考虑,留下一个直观的证明。马晓先推测说,他们当年记录下来的这份文字东西,应该保存下来了。“这份文字记载可以说明我们当时在刘少奇身边,是遵循了医务工作者的道德准则,遵循了人道主义精神,对患者进行积极认真负责的治疗的。” 马晓先虽然不知道刘少奇离开北京去开封时的病情,以及在路途中发生了怎样的情况,但她相信北京的这些大夫和护士,都是会全力以赴地对刘少奇进行诊治和护理的。她推测刘少奇到河南,突然病情就转向恶化,不久就去世了,大概和他的心情有关。离开北京离开中南海,预示着一位政治家最重要的政治生命从此完结了;又和家人彻底隔绝了;从北京跟去的医生、护士,到河南后工作一交接也走了。他身边一个熟悉的人都没有,又圈在一个很小的院子里,封闭的两层楼使院子更显得狭促,这可能导致他心情急剧恶化。 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马晓先对医生、护士们的理解和推想,是比较准确的。处于重病中的刘少奇,由于从北京到开封的“途中颠簸受凉,到达开封后病情进一步加重。10月24日、31日,刘少奇的支气管肺炎等症状两次发作,经随同前来的医护人员救治后脱险……”(王凡 摘自《我在不寻常年代的特别经历 》,中共党史出版社)
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