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人物特写:"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
2007年11月26日 13:31:1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嫦娥奔月开新篇 1958年10月11日,美国发射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先驱者”1号,迈出了人类探测月球的步伐。 2003年3月1日,国防科工委宣布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任命栾恩杰为工程总指挥、孙家栋为工程总师、欧阳自远为首席科学家。2004年1月23日,经温家宝总理批准,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之后第五个月球探测计划。面对一个从未探索过的领域,肩负“树立中国航天第三块里程碑”的使命,嫦娥卫星的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可想而知。 已经在业界享有相当声誉的叶培建再次接受了挑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充分的数据去参考,没有试验星,要实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叶培建带领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兢兢业业、稳扎稳打,在充分利用现有卫星研制成果的同时,更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月食问题、轨道设计、两自由度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制导/导航与控制份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他们用短短的三年时间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创造了中国航天器研制历史上一个奇迹。 从方案阶段的论证到研发与技术攻关,从初样星到正样星,向来重视质量问题的叶培建按照张云川主任和袁家军院长的指示,重视基础质量,严抓工作规范;狠抓关键技术和薄弱环节,确保系统可靠;狠抓过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他要求嫦娥一号卫星研制队伍对所有单机、分系统和系统总体的设计都要进行全面复查复审、反思、质疑,不遗漏任何一个问题,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拉网式的、从最小单元开始的复查复审,反思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叶培建说,当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型号任务很多,各个型号在研制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嫦娥一号卫星项目办在研制队伍中提倡捕风捉影,亡羊补牢,绝不放过任何细小的疑点。 为了确保测控的安全和可靠,2006年,六十多岁的叶培建带领着设计师们四处奔波,万里跋涉,对所有要求测控的地方都进行了对接试验。他们冒高温、战酷暑,斗蚊虫、忍疲劳,奔赴全国各地的站点以及德国等地进行测控工作。他们曾经带着二十多个沉重的设备箱,沿途搬运装卸,在一天之内从祖国最西边的新疆辗转赶到鱼米之乡的江沪,无论是苦战在乌市早晚二、三十度温差的南山牧场上,还是耐受着华东三十多度的桑那天;无论是工作在条件较好的屏蔽间内,还是奋战在正在检修、条件艰苦的测控船上,每当到达一个新的目的地时,不管有多晚,有多累,叶培建与年轻人一样,到达宾馆就放下行李出门,先完成设备展开检查。 为了解决太阳翼出现的问题,叶培建带领技术人员连夜加班,从第一天早晨8点干到第二天下午。叶培建说:“嫦娥一号卫星任务重、时间紧,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我们有时候晚上十点下班,同志们还说:‘今天下班怎么这么早啊’!” 一天下午,用地面电给卫星作加电测试。 突然间,电源控制器指针开始晃动了一下,从正常的5伏电压变成了十几伏——这个小小的变化马上引起了电总体组研制人员的警觉,因为过高的电压会一瞬间烧毁组装完毕的卫星! 马上停止供电! 拔掉卫星与地面设备的接口后,总体室的研制人员开始单独检查地面设备。一次,没问题;二次,还没问题…… 难道,会是星上设备出了问题? 研制人员在心里默默希望这个最坏的估测不要是真的,因为原定第二天星上设备要被转移到别处进行力学实验,万一此时星上设备出了问题,试验肯定要被推迟,生产周期将被大大拖长。 向领导汇报情况,联系电源模块生产厂家,通知计算机控制部门,修改相应的备样产品和软件,商量次日试验推迟的问题,订购机票……一石掀起千层浪,几个科研生产部门一时间被全部调动了起来。 此时,疑点开始瞄向星上设备。 但是,星上设备已经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而且此时给卫星加电很可能会损坏星上设备,无数人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时间和心血将付之东流。 怎么办? 关键时刻,叶培建决定没有查清问题绝不给卫星加电,继续查找原因。 经过讨论决定,一部分人继续检测地面设备,另一部分人则着手应急预备工作。 凌晨两点,地面设备还是显示没有问题。 正当大家觉得有可能出现最坏结果的时候,一个年轻同志恰好从仪器边走过,无意中触动了电缆,电脑显示屏上的曲线竟然奇迹般上扬了!这说明设备接触有疑点! 一节节的电路查过去,一根根的电线排除掉,问题的根源终于浮出水面——一个地面设备上有接触不良的插座。 但是,工作并没有就此打住。他们一遍遍的模拟接触不良的情况和恢复正常的状态,充分证明了问题只是由这个小小插座接触不良引起的。 此时,终于能够停下来松口气了,嫦娥一号卫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伍打量四周,眼前的一幕让他许久难忘:工作间隙的几个同志在试验台边的地上随便铺块海绵就睡着了,一晚没合眼的六十多岁的叶培建院士此时也就地和大家躺在了一起…… 窗外,东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 又一个无眠之夜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过去。 2001年,叶培建刚刚接手嫦娥一号卫星研制任务的时候,相伴半生的爱人不幸去世,而他负责的另一型号卫星也正处在紧锣密鼓的研制之中,他只好把无尽的悲痛藏在心里,咬紧牙关整装上阵,带领技术人员继续加班加点,忘我工作。 舍小我成大家,不管心里有多少事,多少苦,叶培建永远把嫦娥团队每一个人的情况装在心里,千方百计地为大家排忧解难。他可以如数家珍般说出他手下每一个队员的特长、爱好、故事等,只要队员在生活上有苦难,他都要尽力而为,尽他自己的力量为同志们解决了问题:子女就业、住房调整、生病住院、职称评定等等。他很细心,也很热心,待队员如自己的子女,当荣誉来临的时候,他总是极力推荐身边的年轻人,他说:“我已经老了,要给年轻人成长的机会!” 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忧。面对浩瀚苍穹,面对满天星斗,面对神秘的深空的种种奥秘,面对依然繁重的嫦娥二、三期工程,作为我国自己培养起来的中青年航天技术专家,叶培建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叶培建正带着他的团队,继续向更高的目标冲击! 来源:
中新网
作者:
伍轩 王羽潇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