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
冰点:解析“上海道路拥挤收费”的几翻几覆
2007年11月30日 07:17:06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11月26日傍晚,徐家汇商业区道路车辆拥堵情况严重。日前,上海市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上海将根据市场需求和道路容量,研究更加完善的调控措施和合理的机动车总量规模,在适当的时候推行“道路拥挤收费”。 新华社记者 裴鑫摄 11月28日,在上海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道路拥挤收费再次成为记者提问的焦点,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陈启伟对此表示,上海市有关部门目前还没有推出这项政策的计划,他强调,涉及广大市民切身利益的政策,在推出之前,政府都会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并会通过政府的新闻发布渠道进行告知。 (《中国青年报》11月29日) 新华社25日播发的《上海将实行“道路拥挤收费”》一稿,引起上海市民的广泛关注。随后个别网站称,上海交通主管部门“否认”了这一计划。26日,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没有予以否认”“这一政策正在研究制定之中”。但到了28日,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对此又予以否认……如此几翻几覆,让人看得有点糊涂了。 其实只要我们较较真,仔细研究一下新闻当事人比较微妙的说法,就不难发现真相。这一新闻其实有两个事实:一是道路拥挤收费政策正在研究中;二是还没有推出这项政策的计划。这明显是两个不同的新闻事实,不应该混为一谈。 事实上,一项名为“中心区交通拥挤收费综合技术研究”的课题由上海市建交委牵头,该市发改委、交警总队、同济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早在2004年就已启动,但至今尚无实施收费的时间表(《中国青年报》11月28日)。另据来自上海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消息,该校多位教授参与了课题研究,几年下来产生了阶段性成果,但没有成为最终定论,一些参与者已离开课题组(人民网11月28日)。这就说明,道路拥挤收费政策早已经在研究中,只是尚无结果和定论而已。 这项尚在研究中的政策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事关众多市民的切身利益,而政策的制定者,对此也持审慎态度。对此,媒体评论员鲁宁11月29日在《广州日报》撰文指出:“通过‘放风’试探社会反应,是眼下一些地方在拟出台某些敏感政策前经常采用的做法……早年出台政策多半不顾及社会情绪,甚至常常独断专行。现今拟出台政策先得顾忌民意反响——照理说这是一种可喜进步。但具体到上海交管部门,试探民意手法之运用,还不够老到。” 这种试探性地公布政策动议以试探民意的手法,新闻传播学者孙旭培教授称之为施放“决策气球”:“它是在某个公共问题已经形成并有一定的政策诉求后,有关部门在考虑相关政策制定与否、该如何制定时,尽可能广泛地听取舆情民意的一种试探性方法,具体做法是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有关信息,以激发利益取向不同的公众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建言献策。”(见孙旭培吴麟《新闻媒体与决策“气球”》) 政府部门施放“决策气球”的行为,正由以前的不自觉走向自觉,的确可以称之为一种可喜的进步。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的利益分化倾向日益明显,公民的利益表达愿望日益增强,利益表达的渠道更加畅通,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变得主动积极起来。这就要求,在处理与公众利益关系密切的政策问题时,有关部门要认真听取公众意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策合法化的过程,一改过去“一步到位”的政策制定模式,增加政策制定的透明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说:“政策出台跟酿酒一样,民意表达不充分、讨论不充分、辩论不充分都不行。”事实上,近年来从“是否延迟退休年龄”、“是否该实行网络实名制”、“调整黄金周”等公共政策的出台过程中,公众已经越来越能感受到这种可喜的进步,也以自己的力量影响了政策。这有利于我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公民社会的形成。 因此,“道路拥挤费”该不该收,还是请媒体和公众继续充分、深入地展开讨论吧。 上海:“道路拥挤收费”研究并非“一家之言” 上海市政府回应"道路拥挤收费":会广泛听取大家意见 上海交通局:“道路拥挤收费”正在研究制订中 上海将实行“道路拥挤收费”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