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岁末还有一个月,关于2008年毕业生就业形势的讲座已走进上海各大高校;随着明年元旦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的临近,新规解析论坛越来越具吸引力;针对青年就业种种困惑的公共服务,也从11月20日起,在本市虹口、金山、嘉定等区拉开序幕……一系列行动传递着一个共同的信号:上海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早规划早准备,全力构筑“积极保障”新格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海未来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挑战:未来,不仅体制内人群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待遇需要进一步改善,解决体制外人群的社会保障问题也已经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因此,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以及住房保障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保障程度。目前,上海城乡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此,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不同人群的保障需求,实行分类指导,将他们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实现不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可衔接、可转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异,已成为未来上海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积极保障,首先是理念需要转变。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海社会保障涵盖范围大大拓宽,在国家要求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就业保障、劳动者维权、住房保障等领域。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把就业、保障、维权和住房等保障在统一原则指导下,成为一个有机、完整的保障体系。本市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今后的工作目标:到2010年,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对市民基本全覆盖,受益人群比重达到98%左右;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18平方米左右;35万人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占户籍老年人口比重10%以上等。松江区作为农保提升统筹层次的试点区域,正在加紧制订方案,使农保养老金每年按20%的幅度增长。
在这样的“大保障”理念下,就业内涵也要逐步提升。就业,不仅仅是找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社会保障。于是,明年相关工作的重点落在了如何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大学生就业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等问题上。对此,劳动保障部门积极行动。这两天,青浦区近30名劳动保障干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明年该区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杨浦区是老工业城区,下岗工人较多,区劳动保障部门为提高招聘成功率,深入了解项目单位岗位技能标准和培训方面特殊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浦东新区运用灵活的手段促进青年就业,通过培育民间职业中介机构,推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互动,在为社区居民服务中创造更多公益性就业岗位。明年,松江区力争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和镇保对象未就业人员实现非农就业8000人。
针对明年一批新规新法的正式实施,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展开适应性准备。日前,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在网上与网民就《就业促进法》相关话题进行交流,网上互动相当热烈,最高在线人数达86人。一些区县也积极做好提前介入的准备工作:静安区依靠地区、协会、楼宇、专业街、创业园区等,多层次推动平等协商,着力构架区域性、行业性、企业内三个层次的协商机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明年元旦,普陀区将以“零就业”家庭作为帮扶重点,在“天天职场”举办大型送温暖专场招聘会,帮助这些家庭成员中至少有一人就业;松江区将以《劳动合同法》实施为抓手,力争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100%,规模型企业集体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记者 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