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
|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改革开放三十年 | 综合 | 长三角 | 港澳台 | 评论 | 人事 | 深度 | 图片 | 人物 | 看中国 | 探索 | 网记 |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
记录历史 铭刻奥运梦想:北京两个大学生的"鸟巢梦"
2007年12月03日 09:35:58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图一:李宁和朱昱心中,有一个特别的“鸟巢”梦。摄影 周涛 图二:沈师傅 图三:李安明 图四:李宁、朱昱在“鸟巢”工地拍片。 图五:老狄 图六:李宁、朱昱拍摄的“鸟巢”工地。 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鸟巢”,维系着很多人的梦想。 在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大三学生李宁、朱昱心中,也装着一个特殊的“鸟巢梦”。他们的梦想就是为“鸟巢”的普通建设者们,拍一部纪录片,记录“鸟巢”的成长,记录“筑巢人”的生活,记录北京奥运工程建设的一段历史…… ■“鸟巢”工地里的常客 上周五下午,学校里没有课,李宁和朱昱又背起摄影包,从北京电影学院出发,去“鸟巢”工地拍片子了。 男生李宁来自安徽,女生朱昱来自北京,他们今年都不到21岁。 他们和工地的保安已经混得很熟,李宁过去搂着保安的肩膀亲热地打着招呼,保安就把他们放进了“鸟巢”生活区。“这里管得很严,一般人是不能随便进工地的,毕竟是奥运会的重点工程,出了差错可不得了,最近我们进得也很少了。”李宁告诉记者。 李宁说,有一次,他们碰到一个报社的实习记者也想进去拍“鸟巢”,那个实习记者是领了报社的任务来的,却怎么也进不了工地,急得在外面直打转。 “要想当记者,就得善于和别人沟通,让别人知道你的真实目的,互相之间才能产生信任。”李宁说这话的时候,脸上不免露出一些得意。 “鸟巢”工地的保安来来去去换了好几次人,但李宁总有办法和他们交上朋友。 李宁和朱昱这一次来“鸟巢”,是去为他们一直在跟踪拍摄的“鸟巢”工人沈师傅补几个镜头。沈师傅的爱人和儿子也到北京来了,就住在沈师傅的宿舍里,这是一个记录他们生活的好机会。李宁、朱昱和这一家人都已经非常熟悉,沈师傅一家对李宁、朱昱的拍摄也已经习以为常,十分配合。那一天,李宁、朱昱一直拍到天黑才回去。 ■追拍“筑巢人”的梦想 李宁和朱昱现在在为一个梦想而努力,那就是为建设“鸟巢”的民工们拍一部纪录片。 说到这个梦想的起因,要追溯到2006年4月。当时北京市摄影家协会组织“擎起奥运大厦的人们”拍摄活动,李宁和朱昱也参加了。那是他们第一次进入“鸟巢”工地,那样一个宏伟的建筑深深震撼了他们,他们意识到一段不寻常的历史正在他们眼前展开。他们很想为创造这个历史的人们做些什么,于是端起相机四处拍摄,但记录下来的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影像,很肤浅。 “那天我们的拍摄很失败。”朱昱这样说。 后来他们在一起总结失败的原因,认为当时他们只是走马观花的游客,只能做蜻蜓点水式的尝试,而要想真正记录好这段历史,真正拍出好的图片,必须深入到他们拍摄对象的生活中去。他们冒出了一个想法:追踪几位“鸟巢”的普通建设者,深入体验他们的生活状态,拍一部原汁原味的纪录片。 记者问起谁是这个主意的始作俑者,两个人现在有些争议。也许这个梦想已经浸润得他们太久,因此初始部分的回忆已经不太清晰。但更有可能的创意者是朱昱,因为她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自己拍纪录片了。当时她拍的就是自己班级里同学的生活。当时朱昱在位于海淀的北京市八一学校读书,她是学校电视台的台长。朱昱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她有这样的想法很自然。 这个想法慢慢清晰起来的时候,已经到了2006年的年末。当时他们着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找几个“鸟巢”民工,跟他们一起回家过年。以此为突破口,深入到“鸟巢”建设者的生活中去。 ■和民工一起回家 不管拍纪录片的想法是谁提出来的,和工人在一起,最直接的实践者还是李宁。 “我是男生,和民工们一起回家过年,当然只能由我来做。”李宁说。 朱昱这样评价她的朋友李宁:“如果是北京的男孩子,也许可以大家在一起聊出很多天花乱坠的想法来,但扑下身子真正去做,就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了,但李宁真肯去做。” 李宁肯做这样的事情并非出于偶然,早在高中的时候,他就独自骑着自行车去过西藏。那是高一结束时的暑假,他先是坐火车从安徽阜阳老家到西宁,然后沿着青藏公路一路骑到了拉萨,整个旅程花了将近一个月时间,因为当时正在修建青藏铁路,得到了筑路工人的很多帮助。高二的暑假里,他又骑车从拉萨到新疆喀什。李宁说,这两次社会实践虽然吃了不少苦头,但他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对自己的一生都是很有意义的。 想法确定后,李宁和朱昱马上行动起来,去找能够同意带李宁一起回家过年的民工。 一开始,他们没事就在“鸟巢”里头找人,见了人就先主动给人家拍照片,然后问人家是哪里人,过年什么时候回家。大部分人很热情,但一说到要跟随他们一起回家过年,就没有人肯答应了。就这样,一个多星期过去了,他们也没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李宁、朱昱没有放弃。有一天在工地,他们碰到一个姓宁的工人,正好是李宁的老乡。老乡非常友好,也同意他们和他一起回老家拍摄。李宁、朱昱高兴得不得了,立即开始着手拍摄老乡在鸟巢的工作和生活。但计划赶不上变化,眼看只有一个星期就要过年了,这位姓宁的老乡却突然因为春节加班不回老家了。 当时他们非常着急,一时半会儿再上哪儿去找人呢?那天中午,他们在工地收了120相机准备回家,突然看到一个背着安全带的师傅从他们身边走过。李宁几乎是习惯性地走到他跟前,和他商量跟踪拍片的事。出乎意料的是,那人不但爽快地同意了,还把他们介绍给了其他工友。这个人就是他们后来的拍摄对象之一——沈师傅。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腊月二十八,五个工人领了工资,拿到包工头为他们买好的回江苏溧阳的火车票,和李宁一起从鸟巢出发打车去了北京站。临走前,几个工人还像长辈一样对朱昱说:“你放心,我们一定会照顾好李宁的!”“真是搞得我特别不好意思,本来是我们麻烦他们。”朱昱说。 到了北京站才知道,春节期间是不卖站台票的,这也就意味着,没有车票的李宁很可能上不了火车。李宁急得团团乱转,离开车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已经开始检票了,突然,站内广播里说他们乘坐的这次列车还有预留票,在二楼有售。李宁迅速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二楼,到了售票处才知道,预留的只有软卧,要四百多块钱一张,而且是到上海的。到了这个时候,李宁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咬牙买下了软卧票。 上车了,春运期间的火车非常挤,为了达到跟踪拍摄工人们生活的目的,李宁决定和工人们一起从硬座车厢上车。幸好,在车上看见一拉抱小孩的女士想补卧铺票补不到,李宁就把自己的软卧票交换给她,这个女士很高兴地给李宁补了差价。就这样,李宁和工人们一起在火车上坐了一夜,拍到了不少有用的镜头。 第二天一早到了江苏溧阳,五位工人非常热情,先是沈师傅把李宁带回自己家,招待他吃饭,然后另外四位工人又像传接力棒一样,把他用摩托车从一家接到另外一家,每到一家都要被热情地招待吃上一顿饭。 “那一天,我去了五家,总共吃了五顿饭。”李宁今天回忆起来,还为工人们的那种热情朴实深深感动。 当然,比吃饭更重要的是,李宁在溧阳的两天,顺利地拍到了他想要拍的东西。 ■心中的那份感动 春节后,溧阳的五个工人中有三位——沈师傅、李安明、老狄回到了北京,继续在“鸟巢”工作。李宁和朱昱一有工夫就到“鸟巢”工地去,和他们在一起,拍他们工作,和他们去天安门、前门游玩,或者去其他工地,一来二去就十分熟悉了。工人们有什么重要事情的时候,还会主动给他们打电话。“这对拍摄纪录片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重要的情节线索都是工人们提供给我们的。”朱昱说。 但是也有意外的时候,今年四月份的时候,有一次他们上课没听到电话响,周末再去“鸟巢”的时候,才知道李安明回家盖房子去了,老狄也要回家休息一段时间。李宁和朱昱想,这样好的机会不能错过,一定要去拍一些镜头。于是李宁又和老狄坐上了火车赶赴溧阳。到了李安明家,李安明刚刚办好盖房手续,正在拆原来的房子。老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砖木结构的瓦房,年久失修。拆房子那天来了七八个人帮忙,大都是他在“鸟巢”的工友,本姓居多,一天的时间就把原本完好的房子全拆完了。 李宁当天晚上住在老狄家,他在日记中写道:“看着给他们拍摄的照片,回忆起我和他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我心里总是涌起一种感动。朴实的语言,待我像子侄一样的温暖,使我感觉到了来自他乡的真情。我扪心自问,我有何德何能让他们如此待我?仔细想来,没有,只是一种朴实善良的本性使然。他们实干,他们朴实,他们默默无闻地用这么低的物质和精神要求,在城市里给我们实现了无数的现代化梦想——摩天大楼,宏伟建筑,然后默默离去。他们的心态,他们的奉献,正是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我们成了好朋友” 现在,李宁、朱昱和三位民工师傅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趁着五一学校放假,李宁、朱昱一起去了一次溧阳。这次正好赶上李安明给两个孩子开家长会。让李安明很头疼的是,他就要升初中的女儿李偲偲成绩远不如一年前他走的时候,眼下还有一个月就要参加升初中的考试了,如果考不上溧阳市的初中,就只能在镇上的初中就读,这会对她以后升高中乃至大学增加很大难度。 七月中旬的一天,李安明主动给李宁、朱昱打电话,邀请他们参加他新房的上梁仪式。他们去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当初的那片废墟已经变成了气派的三层小楼,还从水塘边修了一个直通二楼的阶梯,有三米宽,简直就是一栋小别墅。李安明刚从县城买了红地毯和铁树回来,自豪地笑着说:看我们这房子盖得怎么样?他老婆在一边却有些忧虑地说:“已经花了二十多万了,你看这大楼梯就花了一万多,这还没装修呢!要装修就得借债了。” 上梁当天铺的红色地毯在当地算是一大创举,整个仪式非常热闹,早上五点,李安明一家就开始忙碌了,李安明去县城采购二踢脚和烟花,还有足足两竹筐面包点心以及许多的白酒、啤酒和香烟。他们几个本家亲戚把梁扛到房顶上放好,接着李安明夫妇就把大量面包洒向楼下,全村的大人小孩都站在楼下接着。 记者采访朱昱、李宁的时候,两个人除了津津乐道李安明盖房子的事,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谈论沈师傅的儿子沈盛上学的事情,并为沈盛的前途深深担忧着。记者发现,他们两个人,真的是已经深深进入到了他们拍摄对象的生活中去,并为他们的喜怒哀乐而一起兴奋、苦恼。 ■梦想就是财富 现在,李宁、朱昱已经为他们的纪录片拍摄了2500分钟的素材,并且开始着手剪辑了。他们计划今年春节再去一趟溧阳,明年四月前完成全部后期制作,然后再考虑参加一些比赛。 而他们拍摄的很多关于“鸟巢”工人的照片,也已经作为图片报道发表在《中国新闻周刊》、《北京晚报》以及《大学生》杂志上。 谈起一年多拍摄“筑巢人”的过程,李宁、朱昱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看重的已经不是这部纪录片的结果,看重的是这一年多亲身实践的过程,更看重的是与“筑巢”工人一年多相处结下的友情。他们说,“鸟巢”建设代表着北京奥运工程建设的一段辉煌历史,他们为记录“筑巢人”的工作、生活付出了努力,他们是在记录历史,这样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朱昱、李宁都是来自普通人家的孩子,和他们拍摄的“筑巢人”一样,朱昱、李宁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梦想。他们说,为了梦想而脚踏实地地努力,这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记者王鸿良)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编辑:
余伟刚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