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16封亲笔书信,由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已故副会长叶子铭的夫人汤淑敏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这批书信是茅盾在1977年至1979年间与时任南京大学教授叶子铭的通信,对了解和研究茅盾的生平和作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中新社发 裔蕊华 摄
12月7日,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16封亲笔书信入藏上海市档案馆。据介绍,这批书信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往事。通过书信,可对茅盾出生日期、出生地进行重新界定,此外茅盾东渡日本的时间及住处、在西安遇见朱德并搭车回延安等人生细节也得到证实。中新社发裔蕊华摄
16封茅盾亲笔书信昨天由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副会长叶子铭的夫人汤淑敏女士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其中部分内容修正了茅盾的生平。如对茅盾出生地,文学史上记载的为浙江乌镇,但茅盾在信中说其实他出生在与乌镇隔河的青镇,解放后两镇才合并名乌镇。
茅盾在上海创作了《子夜》,而在上海档案馆没有一件茅盾的档案不能不说是缺憾,昨天,这一缺憾得到了弥补———16封茅盾亲笔书信由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副会长叶子铭的夫人汤淑敏女士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
这批茅盾与时任南京大学教授叶子铭的通信写于1977年至1979年间。书信对于茅盾研究颇具价值。如对于茅盾故乡,文学史上记载的为乌镇,但茅盾在信中说其实是在与乌镇隔河的青镇,解放后两镇才合并名乌镇。另一封信中,茅盾谈到了自己的出生日期和故乡,信中写道:“是1896年7月4日出生,农历是丙申年五月二十五日,但因旧时计时与今不同,合算成公历也有作7月5日的。”
之所以对这些具体细节需要用书信来作解,汤淑敏解释说,叶子铭从21岁开始研究茅盾,1959年叶子铭出版学术专著《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从此开始与茅盾交往,故而长久以来对茅盾生平、学术、创作的了解十分全面细致,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他都会写信给茅盾,要求作家本人给予答复。
一些以往不被关注的作家创作细节通过这批书信也得以揭示,如小说《林家铺子》原名为《倒闭》,当时准备刊登在《申报月刊》创刊号上,但时任《申报月刊》主编的俞颂华觉得创刊号上登“倒闭”不吉利,和茅盾商量后这才改名为《林家铺子》。
1978年2月19日的信中,茅盾对自己东渡日本的时间及住处、在西安遇见朱德并搭车回延安、在新疆举办“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等事情作了说明。而有关《子夜》在国外的出版情况,《春蚕》、《子夜》的创作缘由以及有关对瞿秋白的评价等也因其真实性而具有相当的价值。
从这批书信中也可看出茅盾为人严谨的处世与治学风格。书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茅盾对叶子铭著述中不合事实或无法确证的部分给予修正。汤淑敏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虽曾有朋友提起目前茅盾书信在拍卖市场中拍价不菲,但她要让这批书信发挥最大价值。事实上,叶子铭与茅盾的通信始于“文革”前,但这部分信件在文革期间被抄家,其中包括茅盾对叶子铭书稿的批注修改。
目前,上海市档案馆280万卷档案中除了政治名人档案外,已有夏衍、巴金、丰子恺等文化名人档案入藏。